2023年2月第31卷(总150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JTU(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Feb.,2023Vol.31No.150变动坐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式理解任剑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可以在不同坐标中获得复式理解的命题。随着坐标的变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分别可以从“自己”“中国”“亚洲”和“世界”几个坐标系中得到不同的定位与解释。坐标的变动,自然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空间扩展的原则递进的。不同坐标中对命题理解的变化,不是主观的,而是依托于鲜活的现代经验之多维构成方式转换的。其中,“以中国为方法”构成理解这一命题的核心。这不是一种国家主义的方法视角,而是一种观察大变局的出发点与着眼点;这也是以往观察大变局长期缺失、需要补缺的视角。这样的观察,是为了让中国更了解世界,世界更乐意接纳中国。从总体上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古今之变”的一个构成部分,后者是为了在确定性的基础上理解前者的相倚命题。关键词:百年变局;坐标;方法;变动;复式理解Doi: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23.02.007“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命题了。对此,还有就命题本身的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的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一命题,无论是就它的时间尺度,还是空间尺度,抑或是时空结构尺度来看,都还有许多待解之疑。命题涉及的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差异,①关联的古今两类社会机制,牵连的现代时空构成,都是需要从微观细节、中观制度、宏观理念上进一步澄清的复杂问题。而从理解这一命题必须确立的基本坐标来看,不是将之固定在一个僵化坐标之中,而是变动坐标,即可以看出命题本身的含义出现的重大差异。无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命题,是要凸显审视“大变局”的中国位置。取决于中国同样处在数百年的“古今之变”大环境中的历史前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便是一个在变局中寻找中国与世界互动局面中的“变之中不变”的确定性的尝试。一、坐标即方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描述百年时间尺度内的社会结构性变迁的命题。它不是一个单一坐标可以呈现丰富内涵的命题,而是一个可以在不同坐标中获得理解的复①作者简介:任剑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参见任剑涛、郭台辉、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