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引言马来西亚是海外华人主要聚居地之一。截止2023年4月的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总人口达3300万,其中华人占22.7%①,是该国最大的少数族群。自唐始,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马来半岛一带进行商业活动,元代已有中国人定居。随后,华人便陆续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做工、经商,并长留于此地生活。大量华人移居马来西亚,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华文报纸应运而生。《星洲日报》由“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于1929年创立,在其创刊宣言中,清楚地指出其作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定位:“求民族、政治、经济的平等地位;力倡华侨投资祖国,藉定国基;提供各种教育,沟通中西文化,以增进华侨地位。”②自创办始,《星洲日报》便致力于报道中国国内的环境局势、当地华侨社团活动等新闻消息,加强海外华人与中国的联系,及时提供必需的支援,唤醒海外华人的民族意识,激发海外华人对中国的效忠,稳固海外华人的中国身份。这一点在协助中国抗日的活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1955年,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双重国籍,华侨可根据自愿原则自主选择国籍。出于对切身利益和事业维系的考量,不少华侨忍痛归化入籍,成为海外华人。在国籍身份转变的大背景下,许多海外华人从国籍身份到具身肉体都被迫漂离祖籍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经历着身份的转变带来的焦虑和迷茫。在“既不完全在新的系统一边,也没有完全摆脱旧的系统”③的旋涡中心,备受中国人与马来人身份矛盾的煎熬。以《星洲日报》为首的华文报纸利用大量的新闻和评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身份转变和意识认同的相关内容,规劝大马华人勇敢承认并直面政治身份变化的现实,加快融入当地社会的步伐,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对消除华人消极思想,转变华人政治身份,缓解华人身份焦虑无疑是一味舒缓剂,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取消双重国籍后华人初期的身份构建。尽管如此,仍旧存在相当一部分的马来西亚华人受困于身份的迷思。一方面,华人历经多年在马来西亚的生活和实践,本土情结不断[马华文学研究]花踪文学奖与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身份的建构花踪文学奖与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身份的建构邬晓明摘要:花踪文学奖由《星洲日报》创办,是马来西亚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备受马来西亚华人文坛深切的关注与认同。在马来西亚复杂的政治文化生态和紧张的族群关系下,花踪文学奖的创立是华人族群对于华人身份平等的抗争和诉求。通过分析花踪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和文学作品,发现:花踪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厚植马来西亚文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