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里提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统编版教材的各个学段都安排了一些写景类课文,它们大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学习这类文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而且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表达、习得写作方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从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习表达等方面入手,教好写景类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专辑的文章,就此进行了探索。写景文是小学语文教材常见的文本类型,也是“文学性的散文”的一种。阅读此类文本时,学生可跟随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察文本丰富的意蕴及作者独特的情思,从而打开尘封的感官,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生机,丰富和扩展人生经验。那么,在素养导向背景下,这类文本如何教得精准、学得有效?一、新课标相关要求的解读《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其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其中,学习内容分学段呈现了“人与自然”主题学习要求(如表1)。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关于“人与自然”主题的学习内容呈阶梯上升的趋势:情感体验从感受美好到热爱自然,再到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整个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不断交融的过程,即主体(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唤醒对自然的审美体验,重新审视客体(自然),获得新的感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创意表达抒发新的观察与体验。在此要求的观照下,写景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拓展思维,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用能力。表1“人与自然”的各学段学习内容学段一二三四学习内容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