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综合20232023·8小学教学参考[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追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内容,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触动;在学科活动中贯穿责任教育思想,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探究互动中融入责任教育机制,能够理顺课堂教学程序;在链接生活中内化责任教育认知,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实践应用中完成责任教育目标,能够全面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责任感;培养途径[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24-0036-0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追求。教师要做好教学研究,抓住责任感渗透契机,积极推动教学活动进程,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与体验中形成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科活动中、在探究互动中、在链接生活中、在实践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借助教学案例触发学生内心的反思,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内容学科教学程序启动后,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案展开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具体执教过程中,要注意渗透责任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检视中完成反思,获得成长。教师在课文讲解、知识传授、习惯培养等教学环节渗透责任教育内容,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责任感。作为一名小学生,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长负责,还要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责任感。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时,教师先介绍课文中三个片段所描述的内容,对课余生活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收获进行客观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辩论:“有人说,作为高年级学生,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权利,课余生活自己说了算。也有人说,虽然我们需要规划自己的课余生活,但也需要考虑更多制约因素,如果和父母规划的不一致,则需要进行协商,而不是独断专行,坚持自己的意见。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解。”课余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对这样的内容最为感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刻引发学生热议,课堂辩论气氛逐渐形成。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一些方法指导,要求学生充分考虑责任的问题。学生有了深入的思考,其辩论显得更为理性了。如有学生发言:“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如果真的让我们自己选择,恐怕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一,有些人是没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