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2期2023年4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ournalofHukmbuirUniversityNo.2Vol.31PublishedinApr.2023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非遗音乐的路径探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靳立军(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海拉尔021008)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是各民族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詢真实体现。随着我国蒙古族长调、马头琴、呼麦等传统音乐陆续被列入甘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文章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就蒙古族非遗传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高校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路径,促进蒙古族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音乐;传承路径中图分类号:J6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01(2023)02-0122-04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绚丽纷呈、种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发展的21世纪,全球竞争已不单单是人才与经济领域的较量,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文化内涵及价值,具有积极影响与当代意义。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⑷,标志着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展开。我国成为其重要缔约国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不断升温,2011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4条明确规定:“学校应该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o[2]非遗进校园成为我国文化教育的新热点,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呈现出上升趋势。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呼麦、多声部民歌等多种传统音乐被收录于“非遗”名录。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相继推出保护传承区内优秀民族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方案,积极探索“非遗”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在各个地方高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与民族想象力,是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构建我国文化大繁荣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⑶地方高校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