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框架”视角下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魏远山摘要:财产规则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致力于通过消除行为人的侵权获益,来打消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积极性.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注重惩罚性赔偿金是否大于行为人侵权获益;二是一定范围式的赔偿倍数无法有效消除行为人的侵权获益;三是法定赔偿被排除在计算基准之外严重阻碍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为此,应取消赔偿倍数上下限规定,将法定赔偿作为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基准,并坚持以惩罚性赔偿金消除行为人侵权获益为目标,彰显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效能.关键词:卡梅框架;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财产规则;侵权获益作者简介:魏远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知识产权风险治理现代化研究”(21&ZD204)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课题“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反思与制度优化”(2021RC338)的阶段性成果.〔1〕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2〕张鹏:«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正当性及基本建构»,载«知识产权»2016年第4期;舒媛:«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适用情形研究»,载«法学评论»2015年第5期;季连帅:«中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责任探析»,载«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5期.引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是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侵犯知识产权的侵权人,课以超过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数额的赔偿金.〔1〕其原理是通过对特定侵权人课以超过补偿性赔偿金的损害赔偿责任,实现对权利人的补偿和对侵权人的惩罚,并预防类似侵权行为的发生.近年来,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着眼于启动条件、构成要件、计算基准和赔偿倍数等,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予以完善;〔2〕二是考察商标惩罚性赔偿制度运行实况,总结制1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3〕现有研究虽较为丰硕且对制度构建和完善大有裨益,但并未充分挖掘惩罚性赔偿的制度机理和理论根源,较少从制度理论角度检视现行制度.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法律经济学角度,以“卡梅框架”为分析工具,阐释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原理,并检视我国现行制度,希望对相关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卡梅框架”中的三种规则及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并考察理论中与财产规则与责任规则对应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原理与作用;第二部分则立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