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2023年第4期就戏论戏与董每阐释剧本的着眼点董上德【摘要]董每先生是中国戏剧学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就戏论戏”是他的一个核心主张,回顾中国戏剧学走过的漫长路程,要是明白曾几何时“曲学”一统天下,要是知道高明如王国维尚且与传统“曲学”拉不开距离,就可以深感董每的“就戏论戏”意涵丰富,具有方法论意义,且对于戏剧批评和戏剧创作均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对董每“就戏论戏”的意蕴及其阐释剧本的着眼点做了梳理和申论。董每阐释剧本的着眼点已经成为我们今天谈论戏剧的“公约数”,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均不可忽视。【关键词]董每就戏论戏剧本阐释【中图分类号】120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3)04-058-06“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观元剧及《琵琶》《拜月》引言董每先生是中国戏剧学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中国戏剧学脱胎于古代的“曲学”,而与“曲学”显然有别。回顾往昔,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已经不等于“曲学”,却与“曲学”还相距不远,具体的表现是王氏论元杂剧之美独以“元剧之文章”为最,日:“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王氏将“元剧”和“元曲”混用,视为同义词,即可说明《宋元戏曲史》固然与明王骥德《曲律》不在同一个论说的层面上,却在“曲学”话语方面可以互为知音。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与王骥德的着眼点差不多,《曲律·论家数》日:二记可见。…·文词之病,每苦太文。雅俗浅深之辨,介在微茫,又在善用才者酌之而已。”②无论是王骥德还是王国维,都强调曲文可听可记,贴切自然,不能“太文”,要“如其口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里举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无名氏等的曲文为例,说明“元剧之文章”是如何“语语明白如画”、如何“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语言”,其着眼点与王骥德仍大体相同。董每是继王国维之后在中国戏剧学领域有独特贡献的学者。他阐释剧本的着眼点与上述“二王”大不一样,比较自觉地摆脱古已有之的“曲学”藩篱,不再将剧本视为“纯文学文本”;王国维曾不无自得地表述过对元杂剧作为“纯文学文本”的赞美:“若元之文学,则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日: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