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经书,是很多信徒乃至官吏喜欢的抄经对象,隋唐之后,颇为盛行。据记载,玄奘法师翻译《心经》单行本旁多注有“唐三藏法师奉诏译”的字眼,此译本是玄奘法师于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从天竺取经返回后所译。据《开元录》卷八所述:“奘师於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於翠微宫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见《(大唐)内典录》中二出与《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同本。’奘师译此经后,法藏作《心经略疏》,窥基著《般若心经幽赞》。反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於唐高宗显庆五年(西元660年)正月一日,在玉华寺首译。”古往今来,《心经》已成了中国历代著名楷书艺人以及许多文字爱好者学习书法的重要文字写作题材,既可以提高书法的笔墨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一、隋唐时期各家《心经》的书法特点褚遂良的《心经》为楷书拓片。用笔上体现了瘦硬的笔画形态上。尤其是长横的书写方式上,回峰起笔与行笔的过程中有了明显的提笔痕迹,多了一些用笔动作。魏威在《东轩笔录》卷十五有言:“唐初,字书得晋宋之风,故以劲健相尚,至褚薛则犹极瘦硬矣。”在字体上,字形整体趋于梯形,尽显俊美的字势。在总体结构上,字体都是随遇而安,按照汉字自身的特征来定,当宽则宽,当长则长,没有太多的修饰。曾在《宣和书谱》中记载,评杨庭楷书言:“时为经生,作字得楷法之妙……当时如褚薛之流,亦复宗之。”在章法布局上,也处理得相当舒朗,字距和行距都很舒朗明晰。他善于在楷书中制造险峻,同时也可以轻易突破,也是他的高明之处。二、宋元时期各家《心经》的书法特点赵孟頫,宋末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他的作品《心经》(如图1所示)在承继中国优良传统书体的基石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道:“书体以用笔为上,而结体亦需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在“用笔”和“结体”上,就是赵孟頫书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字形外形圆润而筋骨内涵丰富,其点画华滋遒劲,而结体则阔绰秀美,点画间的相互映衬。外部结构柔润而内实坚韧,字形端秀而风骨劲挺。不仅要学其形,而且重在练其神。用笔圆润构架方正,节奏自然,撇捺舒展、重心平稳。此外,在写楷书中略掺用了行书的笔调,使字音流美而生动,这也就是赵体的特色所在。《心经》的用笔表现力更为圆润,符合大众对写经体的审美要求。三、明清时期各家《心经》的书法特点沈度,明代杰出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