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视角114清宣统元年(1909年),日本煤炭商人藏田信吉在山东长清孝堂山掠走了三块画像石,这三块画像石现展示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并明确标注了“中国山东省孝堂山下石祠”[1](图1)。美国的费慰梅曾认为这几块画像石是一座汉代祠堂后龛的构件,在她著名的文章《武梁祠建筑原型考》中用作重要引证,这个说法还一度引起过学界的高度关注。到了20世纪80年代,山东地区出土了宋山等一批拆毁后改用于墓葬的画像石,经过蒋英炬先生复原研究,证实了这是一种独立的小型地面祠堂。准确地讲,这三块画像石只是构成孝堂山小型祠堂(以下称“小祠堂”)的三面墙壁。第一石(藏品号:TJ-4796-2)为祠堂后壁,宽117厘米(祠堂面阔);第二石(藏品号:TJ-4796-3)为右壁,宽为57.6厘米(祠堂进深);第三石(TJ-4796-4)为左壁,宽59.7厘米。三块画像石高度均为115厘米,其内壁刻满画像。在山东地区,同类型制和体量的画像石祠堂已发现十余处,一般由后壁、左壁、右壁、基座、盖顶、屋檐、屋脊七石组成,由于小祠堂的原始资料缺乏,其余构件的形貌和去向均不可考。关于小祠堂的年代,与同类画像进行特征比对,应建于东汉晚期,其主人身份大概与百石的官吏相当,相关论述可见笔者另一拙文《孝堂山出土的汉代小祠堂考》。小祠堂画像石虽然尺寸不大,却内容丰富,镌刻精美,在日本东京博物馆石刻展线上十分引人注目。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被学界关注,因此,本文对小祠堂的画像内容进行了简单梳理和释读,并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学界前辈和同仁。一、画像内容释读小祠堂后壁刻有三层画像(图2),左右两山墙摘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示有三块出自我国山东长清孝堂山的画像石,这是东汉晚期一种小型祠堂的三面墙壁。祠堂内壁使用减地平面线刻的技法,刻画了神灵祥瑞、明贤孝子、生产生活、历史人物等题材的二十四幅故事画面。在故事表达方面,物像简洁概括,叙事细腻生动,有较强的写实特点,其中的主墙面刻画的墓祠祭祀图像,应为“居丧图”或“庐墓图”,在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题材中实属罕见。关键词:孝堂山;小祠堂;汉代画像石;考释晚清流散日本的孝堂山小祠堂画像考释文/刘国庆SHANDONG&ART115内壁及两个迎端面(即山墙墀头看面)均刻有四层画像,总共有十八幅单元组合,二十四个独立故事画面。(一)后壁内壁画像第一层有马车两乘,均为一马拉引,左向行驶。前为轺车,其车厢有盖,系四帷,施耳有屏,上乘御者一人,该轺车与武氏祠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