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4No.12023年1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an.2023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与接受障碍陈蕴钰,陈婷婷(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收稿日期]2021-08-26[作者简介]陈蕴钰(1998—),女,江苏溧阳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陈婷婷(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摘要]余华作品外译至西班牙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余华热”,但此后热度逐渐降低。“接受屏幕”贯穿其作品外译过程的始终并成为主要的接受障碍。“接受屏幕”主要表现为出版社的文本过滤、新闻媒体的政治化解读、读者期待视野下的接受与反作用三个方面,其形成既与西班牙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相关,又与中国的文学范式、作家的写作技巧相关。考察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历程,剖析外译过程中遇到的接受障碍,有利于为余华作品及整体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反思与借鉴。[关键词]“接受屏幕”;余华作品;西班牙;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30105808引用格式:陈蕴钰,陈婷婷.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与接受障碍[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8-65.一、引言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目前在国际文坛声望较高的中国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情况颇受国内学者关注。但是,关于余华作品在西班牙的外译情况,国内目前尚无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西两国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2000年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班牙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更多兴趣,并加快了译介出版进程。目前,西班牙已经译介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当代作家例如莫言、刘震云、毕飞宇、麦家等的作品。但是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翻译家达西安娜·菲萨克(TacianaFisac,1969—)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在西班牙的境况并不乐观[1]。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意在考察余华已有哪些作品译介至了西班牙,进入西班牙后传播情况如何,较之其他国家其外译过程有何鲜明特征,此特征形成的原因又何在?“接受屏幕”最初作为传播学术语,指传播者需要传播的信息必须要经过一定过滤才能抵达受传者一方,受传者汇聚已有的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