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合作是人类适应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方式。合作行为是一种手段和方式,是人类拥有的社会性特质之一。幼儿期是社会性人格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重点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不仅可以影响到幼儿当前活动,而且对其未来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国内外学者对幼儿合作行为的重要性做了大量的研究。Eberhardt(2014)在其研究中指出儿童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共感能力,从而推动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1]。在儿童阶段懂得合作的幼儿更能适应社会生活,在未来更容易取得成功。反之,缺乏合作的儿童,可能会在以后的人生社交中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从而影响其个人成就[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重视幼儿与他人交流合作行为能力的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3]。Harrison(2022)等人在其研究中提到“合作行为何时开始产生,如何进行培养”等问题。此类问题也被科学家们在美国《科学(Nature)》杂志创刊125周年之际,总结的125个问题中列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可以发现,合作行为问题已经被国内外高度重视[4]。Hay等人认为合作行为产生于8—12个月,而且合作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和合作内容也会逐渐呈正向发展[5]。我国学者雷萍从生物学和历史学角度研究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研究表明幼儿的合作行为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现象。并从基因学角度猜测,幼儿的合作行为可能是一种基因倾向,但是这种合作行为的基因倾向不具备正常的直接的显现性,需要靠外部学习这一催化剂来帮助其显现[6]。幼儿园教育正是幼儿接触学习机会的重要场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建构游戏视域下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欧阳娟1张莅蓓2黄玉1(1.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安徽省合肥市星和幼教集团仁和佳园幼儿园安徽·合肥230041)摘要:采用观察法,以M园大班幼儿为对象,对建构游戏中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合作的对象多为同性;主动合作的次数高于被动合作,主动合作中女生占多数;被动合作中合作水平依次为Ⅲ级(提示下合作)、Ⅱ级(要求下合作);幼儿多使用亲社会性策略和一般性策略,强制性策略使用最少。基于此,针对此问题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建构游戏中合作行为发生频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