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源源等:农村土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路径及其政策启示99--农业经济与管理湖南农业科学(HUNANAGRICULTURALSCIENCES)引用格式:陈源源,李增田.农村土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路径及其政策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23(2):99-104.DOI:10.16498/j.cnki.hnnykx.2023.002.0202023(2):99-10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1-2],其“头等大事”“永恒课题”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耕地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在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受限以及要素投入的驱动作用日益减弱的现实条件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指农户所承包耕地的经营权流转),盘活耕地资源,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使耕地资源焕发新活力、为粮食生产提供新动能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学者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探讨了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3-6]、土地流转对经营主体选择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7-9]等,但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厘清农村土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路径,可以为我国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参考依据。因此,该研究首先基于文献资料梳理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历程,然后系统阐释了农村土地流转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优化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出政策建议。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历程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指的是农户所承包土地的农村土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路径及其政策启示陈源源,李增田(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天津300134)摘要:在耕地总量受限条件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耕地资源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路径,并提出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主要通过减少耕地撂荒,增加耕地面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加重耕地“非粮化”,威胁粮食生产等途径影响粮食产量,影响结果有正有负。提出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助推粮食生产的建议:积极、规范、合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