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ST 680-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导则.pdf
下载文档

ID:2628456

大小:944.26KB

页数:2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WST 680-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导则 680 2020 突发 中毒事件 卫生 应急 处置 人员 防护
ICS 11.020 C 70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行 业 标 准 WS/T 680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导则 Guidelines of personal protection for health emergency disposal personnel in responding to poisoning incidents 2020-06-10 发布 2020-12-01 实施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 布 WS/T 680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急救中心、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本标准起草人:周静、丁松涛、郎楠、袁媛、孙承业、张宏顺、李颖、王东、郭翔、王世松、金焱、范达、贾超云、王如刚、李明。WS/T 6802020 1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危险度分级、现场分区和分级防护的方法,以及个体防护决策和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参与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及人员运用和管理个体防护装备。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 20592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急性毒性 GB/T 24536 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突发中毒事件 poisoning incidents 在短时间内,毒物通过一定方式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的群发性健康影响事件。3.2 卫生应急处置人员 health emergency disposal personnel 突发事件发生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中参与现场调查、检测鉴定及救治等处置的人员。3.3 卫生应急处置机构 health emergency disposal agency 依法设立的从事卫生应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4 基本要求 4.1 卫生应急处置机构 WS/T 6802020 2 4.1.1 应建立个体防护管理制度,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管理、卫生应急处置人员在作业环境及应急救援活动中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管理,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障处置工作和使用人员安全。4.1.2 配备的个体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4.2 卫生应急处置人员 4.2.1 应具备个体防护装备运用能力,了解其局限性,安全完成现场作业任务。4.2.2 开展卫生应急处置作业应 2 人或 2 人以上协同进行,现场必须有监护人员。4.2.3 开展卫生应急处置作业时应考虑风向,安排在上风向作业。4.2.4 开展卫生应急处置作业时应注意有毒物质扩散影响及处置伤员时可能引起的二次(次生)污染,及时调整防护决策。4.2.5 卫生应急处置作业完成后应将个体防护装备放入指定容器内,按要求洗消和维护。5 现场危险度分级和现场分区 5.1 现场危险度分级 5.1.1 总则 按照突发中毒事件特点和现场情况,结合化学物的毒性、暴露水平及事件特点等因素,按表1将现场危险度由高到低分为一、二、三级。表1 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危险度分级 危险度 分级 毒性a 暴露水平b 人员或动物中毒死亡 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恐怖事件 经口中毒事件 剧毒或 高毒 中等毒或低毒 致癌性 高 低 一级 二级 三级 注:同一行两个“”表示应同时存在的因素。a 毒性依据GB 20592 b 高暴露水平指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IDLH)环境,依据GB/T18664判断IDLH环境,低暴露水平指非IDLH环境。5.1.2 危险度一级 符合以下其中一种情况为危险度一级:a)剧毒或高毒,且高暴露水平;b)高暴露水平,且具有再次发生的可能性;c)恐怖类中毒事件;d)高暴露水平,且有人员或动物中毒死亡;e)毒物具有致癌性。WS/T 6802020 3 5.1.3 危险度二级 符合以下其中一种情况为危险度二级:a)剧毒或高毒,且低暴露水平;b)中等毒或低毒,且高暴露水平。5.1.4 危险度三级 符合以下其中一种情况为危险度三级:a)经口中毒事件;b)中等毒或低毒,且低暴露水平。5.2 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分区 5.2.1 卫生应急处置人员应辨析现场分区(见图 1)情况,选配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进入现场开展工作。具体分区如下:a)热区:按照 GB/T 18664 规定的 IDLH 环境或突发中毒事件危险度一级和二级的现场核心区域,区域范围通过实时监测或模型分析确定;b)温区:紧挨热区外的区域,危害因数大于等于 1 或存在潜在健康危害的区域且非 IDLH 环境;c)冷区:是热区和温区以外的区域,没有受到有毒物质沾染或沾染浓度不能形成危害的区域。图1 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分区 5.2.2 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分区应根据事件危害水平、人员可能受到伤害的风险及气象条件等综合评判,确定卫生应急处置人员的防护等级。6 防护分级和装备要求 6.1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防护分级和装备要求,见表 2。WS/T 6802020 4 表2 各等级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表 防护等级 A 级 B 级 C 级 D 级 B1 级 B2 级 C1 级 C2 级 防护 作用 IDLH 呼吸危害 通过皮肤吸收的气体或蒸气 IDLH 呼吸危害 腐蚀性皮肤危害 IDLH 呼吸危害 缺氧环境 无皮肤危害 非 IDLH水平的呼吸危害 皮肤危害 非 IDLH水平的呼吸危害 无皮肤危害 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且无皮肤危害 个体防护装备 呼吸防护 携气式呼吸器 携气式呼吸器 全面罩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随弃式颗粒物防护口罩 皮肤防护 气密型防护服 喷 射 液 体防护服 化 学 防 护手套 化 学 防 护靴 颗 粒 物 防护服 乳胶手套 泼溅液体防护服 化学防护手套 化学防护靴 颗粒物防护服 乳胶手套 颗粒物防护服或工作服 乳胶手套 选配 器材 安全帽 通讯器材 制冷背心 化学防护靴 现场毒物快速检测仪 安全帽 通讯器材 制冷背心 现场毒物快速检测仪 安全帽 通讯器材 现场毒物快速检测仪 安全帽 半面罩过滤式呼吸器 防护眼罩 化学防护手套 主要 限制 携气式呼吸器 热和体力负荷 作业效能 携气式呼吸器 热和体力负荷 作业效能 过滤元件 热负荷 作业效能 无明显限制 6.2 根据现场危害情况评估结果,选配器材,应考虑装备与任务、装备与人员、装备与装备、装备与作业环境之间的匹配性。6.3 卫生应急处置人员使用密合性面罩应经过适合性检验,确认匹配性,每年一次,如更换产品应重新进行检验。适合性的检验方法按照 GB 18664 的规定。6.4 对皮肤危害的化学物暴露应进行皮肤防护,需要皮肤防护的化学物参见附录 A。7 防护决策及配置 7.1 决策流程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防护决策流程,见图2。WS/T 6802020 5 图2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防护决策流程 7.2 防护决策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防护决策,见表3。表3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防护决策 危险度 热区 温区 冷区 存在通过皮肤吸收的气体或蒸气 腐蚀性皮肤损害 存在皮肤损害 无皮肤 损害 存在皮肤 损害 无皮肤 损害 WS/T 6802020 6 一级 A B1 B1 B2 C1 C2 D 二级 高毒或剧毒且暴露水平低 A B1 C1 C2 C1 C2 D 中等毒或低毒且暴露水平高 A B1 B2 C2 C1 C2 D 三级 C1 C2 D 如C1级或C2防护中无适合过滤元件,应使用B1级防护(腐蚀性皮肤损害)或B2级防护(无皮肤损害)。冷区如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应提高相应的防护等级。7.3 个体防护配置 7.3.1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职责任务、工作区域和防护等级,见表 4。表4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职责任务、工作区域和防护等级 职责任务 工作区域 防护等级 备注 热区 温区 冷区 A 级 B 级 C 级 D 级 现场指挥 现场采样、快速检测 现场调查 样品运输 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 实验室分析 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 健康监护 应急人员洗消 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 污染物处理 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 现场执法 检伤分类 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 现场伤员洗消 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 现场紧急医学处理 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 WS/T 6802020 7 伤员转运 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 院内二次洗消 可能二次接触污染物 注:“”表示符合此类情况 7.3.2 卫生应急处置人员根据突发中毒事件性质、危险度等级、任务分工确定其工作区域(热区、温区、冷区),选择不同的个体防护装备。7.3.3 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要求见附录 B。7.3.4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示例参见附录 C。8 个体防护管理 8.1 培训 8.1.1 培训内容 机构应定期对从事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a)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b)机构个体防护相关管理规定;c)毒物的种类、理化性质、毒性、中毒临床表现和健康危害及基本急救处置等相关知识;d)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危险度评估和现场分区的原则和方法;e)个体防护装备的防护原理、组成、适用范围和局限性;f)个体防护装备的选配、使用、维护与储备的要求和方法,个体防护装备穿脱顺序见附录 D;g)个体防护装备综合运用技能和方法。8.1.2 培训效果 培训后应评估个体防护培训效果,使用人员应达到以下要求:a)掌握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b)掌握选择、佩戴、脱除、使用和检测维护个体防护装备的知识和技能;c)具备在防护条件下安全实施处置作业的能力;d)掌握个体防护装备在使用过程中突发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8.2 健康管理 8.2.1 应建立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健康管理档案,包括体检报告、健康评估、现场处置及个体防护情况记录等。8.2.2 宜定期对人员的个体防护装备使用能力进行医学评估,至少每年一次。8.2.3 在处置过程中宜对卫生应急处置人员进行生理动态评估。8.2.4 应对卫生应急处置人员进行职业、生活方式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营养干预、体能干预和心理干预。8.3 装备管理 8.3.1 装备配备 WS/T 6802020 8 机构应根据任务、个体防护装备的性能特征、人员数量等确定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种类和数量。根据个体情况配备适合型号,注意不同类型个体防护装备之间的匹配性,过滤元件宜选用多功能和综合防护的产品。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分队个体防护装备配备方案见附录E。8.3.2 装备档案 应建立个体防护装备相关档案,包括:a)个体防护装备清单,宜包括个体装备储存位置、购买时间、品牌、规格、型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数量等;b)个体防护装备出入库记录;c)个体防护装备维护保养、报废记录,宜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维护保养的内容、日期、有效期、报废日期等;d)使用人员适合性检验记录;e)个体防护装备使用记录。8.3.3 装备维护 8.3.3.1 机构应定期对个体防护装备进行检查和维护。8.3.3.2 按照个体防护装备使用说明书,由受过培训的人员实施检查和维护,对使用说明书未包括的内容,应向生产者或经销者咨询。8.3.3.3 个体防护装备应在有效期内使用。8.3.3.4 个体防护装备检查过程中发现失效应按废弃处理。8.3.3.5 呼吸防护用品的维护按照 GB/T 18664 规定执行。8.3.3.6 化学防护服的维护按照 GB/T 24536 定执行。8.3.4 装备的清洗与消毒 8.3.4.1 个体防护装备使用后应清洗和消毒。8.3.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