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62-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年第34卷第11期(总第559期)土地流转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经济基础和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发展,许多地区以土地流转推动旅游业,集约利用土地,开展乡村旅游,再以旅助农。中共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村问题,而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二者相辅相成,是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的魅力乡村、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农旅融合的视角,分析土地流转的典型模式,并提出治理路径,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转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巩固乡村振兴,对土地规模化利用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国外大部分采用土地私有制,对土地流转的研究较为广泛,研究视角包括:一是对土地制度变迁的研究,如俄罗斯的从私有化到自由流转[1]、日本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到自耕农体制[2]、英国的“圈地运动”到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等;二是对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研究,如日本的交易许可制、交易申报制和交易监视区制[3]、美国的土地“准完全竞争性”市场等。国内对土地流转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近年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一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不同视角研究,如生计视角下对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4]、基于交易费用视角解释零租金现象进行分析[5]、“三权分置”视角下对流转模式的优化研究[6]、利用典型案例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流转[7]等;二是对农村土地流转用途的研究,如“非粮化”、乡村旅游业[8]等;三是对农村土地流转主体的研究,如村集体在流转中发挥的角色作用[9]、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推动等。目前,国内外在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典型模式的分析及路径研究仍相对有限。因此,本文以佛山市三水区SW村为例,通过实地访谈、构建技术路线图等方法,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对土地流转典型模式进行深入解析,探究其限制发展因素,以期为我国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优化路径参考。1佛山市SW村村庄发展现状三水区SW村总面积约53hm2,位于BN镇的北部,毗邻西江干流。村庄规模较小,户籍人口380多人,村中农田主要划分靠近河流堤岸一侧的成片土地,此外每户自留200m2用于自家耕种。该村农用地平坦成片,灌溉条件优良,具有先天的自然禀赋优势。随着SW村土地流转的开展,村庄土地很少出现撂荒和闲置现象,土地价格持续升值。土地利用以农地为主,多种植蔬菜、瓜类、水稻、花卉等作物,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目前,SW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