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现状及其特征分析——基于江苏省13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邵然(江苏开放大学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36)摘要:研究对江苏省13所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开展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整体分值较低,提升空间较大;不同个体背景学生在“耐心专注”“探索创新”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高职学生可分为综合型、追求完美型、探索意义型和游离型四种“工匠精神”类型。女生、一代大学生、大一学生“工匠精神”表现相对较差,游离型比例较高,探索意义型比例较低。在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全课程育人理念,促进“工匠精神”入脑入心;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耐心专注力训练;关注不同群体,因材施教激发凌云志等建议。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大学生;特征;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G4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7-1532(2023)03-0022-06一、引言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不断推进,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同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则将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写进文件总体要求的指导思想中。目前,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素质基础,“工匠精神”需得到大力培养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根据教育部官网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现有职业学校约1.15万所,在校生超2800万。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态,职业教育在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其对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愈发得到学界重视。截至目前,总体而言,高等教育方向的“工匠精神”研究还不完善,且多为思辨性论文,实证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内容上多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鲜少真正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对象——学生。那么,目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现状如何?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厘清这些概念有利于在把握现状的基础下,稳步科学地开展下一步的相关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相关数据支撑。二、研究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