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沟通性的构建:无障碍电影的社会影响考察_朱思敏.pdf
下载文档

ID:2541248

大小:1.25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沟通 构建 障碍 电影 社会 影响 考察 朱思敏
25可沟通性的构建:无障碍电影的社会影响考察朱思敏【摘要】伴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作为视听翻译类型之一的无障碍电影成为信息无障碍的一种新颖形式。无障碍电影具有可沟通性,能够作为一种媒介在信息、情感和社会层面将视障者与广泛的抽象或具象之物连接起来。从传播新知识、形塑新观念,到创造情感体验、建构身份认同,再到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和社交结构,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无障碍电影内容及相关活动为视障者的生活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并建构起一个可沟通交往体系。无障碍电影的可沟通性,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如何使视障群体真正地成为“我们”。【关键词】无障碍电影;视障群体;观念形塑;身份建构;社交延展【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10(2023)50-0025-08ConstructionofCommunicability:InvestigatingtheSocialImpactofFree-BarrierMoviesZHUSi-min【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visualculture,afree-barriermovie,oneoftheaudiovisualtranslationtypes,hasbecomeanewformofinformationaccessibility.Thefree-barriermovieisofcommunicabilityandcanbeusedasamediumtoconnectthevisuallyimpairedwithawiderangeofabstractorconcreteobjectsattheinformational,emotionalandsociallevels.Fromspreadingnewknowledgeandshapingnewideas,tocreatingemotionalexperienceandbuildingidentity,toexpandingtheirlivingspaceandsocialstructure,andevenchangingtheirlifetrajectory,thefree-barriermoviesandrelatedactivitieshavecreatedmorepossibilitiesforthelifeofthevisuallyimpairedandconstructedacommunicativesocialsystemforthem.Thecommunicabilityoffree-barriermoviesalsopromptsustore-examinehowtomakethevisuallyimpairedtrulybecomeus.【Keywords】Free-barriermovie;Visuallyimpairedgroups;Ideashaping;Identityconstruction;Socialextension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作者简介:朱思敏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听传播、媒介文化、新媒体传播1.问题的提出视觉文化时代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袭来,图像、影视、短视频、直播等文化形式弥漫在日常生活中。然而,中国有超过 1700 万视障者难以体验视觉文化,几乎被排除在视觉化世界之外。可见,生理障碍会带来文化层面及社会层面的区隔。消除视障者与健全者及社会的区隔不能止于身体缺憾的弥补,还须关注身体障碍所带来的多层次的精神、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障碍。由于传播具有多维度的沟通性,其或许可以成为消除前述区隔的一种有效途径。传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研究者难以面面俱到,因而必然需要聚焦具体的情境。为视障群体而设的无障碍电影(Free-Barrier Movie)为研究者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考察情境。这种无障碍电影,将视觉符号转换为听觉符号,试图为视障者创造体验视觉文化的可能性。中国大陆的无障碍电影,以 2003 年中国盲文图书馆开办网络教室并在每个周末为盲人讲电影为开端1。2009 年 4 月 23 日,王世杰等人在上海图书馆推出中国首部无障碍电影高考1977。当天,上海市残联、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成立中国首个无障碍电影工作室。2023 年 6 月第2期(总第50期)Disability Research理论研究: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题TheoreticalDiscussion:BuildingofaBarrier-freeEnvironment26这两件事标志着中国大陆无障碍电影事业的正式起步2。当前,无障碍电影实践已经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落地生根。由于视听符号的截然不同以及视听感知的明显区别,这种电影实践能否实现意义的沟通,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的沟通,就成为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而残障服务需要看到“人”,重视所服务的人的感受与体验。基于此,对无障碍电影实践的关注,也应当从“人”出发,也即关心视障者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本文将目光转向视障者,从他们的视角来审视无障碍电影实践,并由此审视中国的残障服务,考察中国面向视障群体的社会公益活动的服务理念。2.理论基础:传播的可沟通性正如赵雅丽所言,传播是一门探索“意义分享”的学科3。而意义建构与分享的目的当是实现可沟通性。在无障碍电影文本之外,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借助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超越文本的现实空间的可沟通性。“可沟通性”(Communicativity)这一概念源于“可沟通性城市”(Communicative City)。加里加蓬特(Gary Gumpert)和苏珊J.德鲁克(Susan J.Druker)总结归纳,“可沟通城市”涉及三个基本面向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社交机会、城市基础设施相关因素及公民政治参与相关因素。这一论述主要基于与西方社会的成熟相伴而生的西方城市的背景提出。而在中国,从与乡土社会相关的以经济职能为主的都城,到作为“现代性”产物的真正城市,都不具备西方公共生活的传统,与西方城市有明显差异,这也就使得“可沟通性”概念的意义在进入中国语境时必然会发生转变4。在中国,“可沟通性”也常常与城市研究相勾连5。国内学界对“可沟通城市”的关注始于 2012年,“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将论坛主题定为“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6。孙玮结合中国城市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可沟通城市”必须特别关注的四大问题:城市如何既尊重多样性又打破区隔;城市如何达成时空感的平衡;城市如何实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城市如何处理城市与社区、乡村、国家以及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7。吴予敏认为,“可沟通城市”的本质是一个公共性的议题,即“着眼于都市的信息沟通、人际交流和社会文化认同状态,及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社会鸿沟问题”8。媒体、新媒体作为城市实现可沟通性的媒介,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例如,研究者关注城市媒体的地方沟通性9、城市官微的可沟通性10等。从“可沟通性”概念切入思考城市传播,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不是消除异质性,而是沟通异质性,使得不同的意义能够共存和流动11。从学者们对“可沟通性城市”的论述可知,实现可沟通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为不同的群体提供沟通信息与交流意义的空间,从而沟通异质性、建构文化认同。综上所述,本文挪用“可沟通性”概念,旨在将无障碍电影作为媒介,探讨其能否以及如何促使城市空间中常常“不可见”的视障者与抽象之物、他者、空间“相遇”。赵雅丽就曾强调,口述影像服务的目的不只是让视障者“理解”口述影像节目的内容,更是协助其克服视觉障碍,对整个公共空间的内涵进行一种完整的“参与”12。因此,本文由传播的可沟通性出发,考察无障碍电影对视障者的影响,思考其能否构建更广泛的可沟通交往体系,实现无障碍传播。3.研究设计本文以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于2005 年创办的“心目影院”项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始于 2012 年的“心聆感影”项目、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于 2017 年发起的院校学界参与的“光明影院”项目(后文分别简称为“心目影院”项目、“心聆感影”项目、“光明影院”项目)为观照对象。笔者 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 4 月对“心聆感影”项目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参与或旁观该项目的部分运作过程,包括口述脚本撰写、口述员讲解电影彩排、口述脚本研讨会、无障碍电影观影活动、口述影像课堂、“感知关爱”失明体验活动、协助其他机构开展的无障碍电影活动27等。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笔者访谈了 4 名负责或参与无障碍电影项目的馆员,编号为 C1 至 C4,获知他们视角下视障者参与无障碍电影活动的情况;访谈了 13 名视障者,编号为 A1 至 A13,了解无障碍电影对他们精神层面及现实生活的影响等;受访视障者大多为后天失明,其中 39 岁及以下 8 名,40 岁及以上 5 名。为丰富材料,本研究将与无障碍电影视障受众、制作者、传播者等相关的一些网络文本也纳入分析范畴,这些文本主要包括:“红丹丹文化助盲”公众号上的“心目影院千场故事”系列文章(共 29 篇,涉及视障观众 a1-a14,39 岁及以下 2 名,40 岁及以上 12 名;电影讲述人/群体b1-b9,39 岁及以下 3 名,40 岁及以上 5 名,电影讲述群体 1 个;志愿者 c1-c6,39 岁及以下 5名,40 岁及以上 1 名),“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Bilibili 账号发布的“爱是一道光光明影院志愿者(编号为 d1-d11,均为学生)系列专访”的 11 个视频,“爱盲论坛”“盲人吧”上关于无障碍电影的帖文及相关讨论。4.无障碍电影传播的社会影响对无障碍电影的意义的思考不能止于其能否有效接受视觉信息,而需要将其置于社会结构中进一步理解。传播效果体现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而从认知、态度到行为,是传播效果逐渐深化的过程,当传播内容改变人们的认知,影响其态度,最终重塑其行为时,可以说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事物对个体的影响必须置于其生命结构及其所处社会的结构中去思考,因此,笔者引入生命历程理论(Life Course Theory)这一研究范式。生命历程理论关注个体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将个体发展置于社会时空背景下,探讨个体生命轨迹如何被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变革所形塑。生命历程(Life Course)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结构在时间作用下的相互嵌入:一方面,个体嵌入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并受所处社会关系中的文化和制度的规约;另一方面,个体会依据社会情境积极主动地应对,能动地调适自身行为13。基于丰富的经验材料及传播效果三层次论、生命历程理论,笔者从新观念与新知识形塑、情感体验与身份建构、生活空间与社交结构延展三个方面对无障碍电影的传播产生的社会影响展开论述。4.1新知识与新观念形塑无障碍电影的目的是为视障者提供“观”电影这一文化享受,是“电影”而并非其他文化产品。在接触无障碍电影后,一些视障者改变了“电影是看得见者的专属享受”的观念,他们相信自己也能“看见”电影,开始把电影纳入自己的活动清单中。在北京“心目影院”欣赏无障碍电影后,视障者 a1 有了和以往听电影或者别人给他讲述电影不一样的感觉,“我好像在看电影了,而不是天天听电影”。视障者 a2 也说:“就好像你是在看电影,根本就不是听电影,如身临其境一般,感觉特别高兴。”无障碍电影这一事物的出现,是部分视障者接触电影的开端,或者说是他们“看”电影的开端。无论是“心聆感影”项目,还是“心目影院”项目都不乏“忠实粉丝”:至2022 年,视障者 A1 参加“心聆感影”项目约 8年;视障者 a2、a3、a4、a5、a6、a7 参加“心目影院”项目均超过 10 年。知识是习得的,而习得的途径纷繁复杂,人们既能通过现实社会获取,也能经由虚拟世界获取。我们每个人所能接触的世界均是有边界的,电影则能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使我们能够触碰遥不可及的世界。注重细节描画的无障碍电影能够帮助视障者认识现实世界中的视觉元素,增长知识,了解日常生活常识。先天失明的 a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