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gǎnrǎn)的诊治405医院(yīyuàn)代红丽第一页,共三十六页。肺炎(fèiyán)支原体(mycoplasmsapneamoniae,MP)已逐渐成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社区获得性肺炎(fèiyán)的主要病原。第二页,共三十六页。病原学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最小者,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在接种10天后才出现菌落(jūnluò),菌落(jūnluò)很小,很少超过0.5mm,病原体直径为125-150nm,与粘液病毒的大小相仿,无细胞壁,故呈球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革兰氏染色阴性,能耐冰冻,37℃时只能存活几小时。第三页,共三十六页。MP感染(gǎnrǎn)的概念一、阴性感染:多见于成人或儿童在体检时或患其他疾病(jíbìng)时,检测滴度MP-IgM时呈阳性或1:80以上,而患者并无临床症状,据报告健康人群中MP-IgM阳性可达14.9-16%,无发热,无感染症状,不需治疗。第四页,共三十六页。二、初次感染,近期感染:可引起上下(shàngxià)呼吸道感染,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以前未查MP-IgM者,发病时滴度可达1:80、1:160、1:320或以上,应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第五页,共三十六页。三、既往感染:通过询问病史可知,2-3月前曾患MP感染,曾做过MP-IgM检测。此次化验其MP-IgM滴度低于以前检测结果,无临床(línchuánɡ)症状,不需治疗。第六页,共三十六页。四、再感染(持续感染,或称反复感染):以前或近期(2-3个月内)患过MP感染,此次检测结果滴度高于前次检测,临床再次出现症状,应给予(jǐyǔ)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第七页,共三十六页。五、混合感染(二重感染):已诊断为MP感染或先后混合其他病原(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近年发现,MP感染易引起EB病毒感染或二者混合感染,此时(cǐshí)除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外,应同时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第八页,共三十六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平时见散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以冬季较多。肺炎支原体在非流行(liúxíng)年间约占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的10-20%,流行(liúxíng)年份则高达30%以上,约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liúxíng),其流行(liúxíng)特点为持续时间甚长,可达一年。可表现为肺炎、支气管炎、气管炎、咽炎。不少门诊病人症状较轻,如不做血清学检查,极易漏诊。第九页,共三十六页。临床表现1.潜伏期,约2-3周。2.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