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感染CICUxiujingwu第一页,共五十九页。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产褥热导致大批产妇死亡,医院曾因此被称为“死亡场所〞、“产妇死亡之门〞;1847年塞姆尔韦斯通过对产褥热的研究,于1861年发表了“产褥热的病原学观点和预防〞而成为医院感染研究的先驱。第二页,共五十九页。手消毒22%降到3%塞姆尔韦斯第三页,共五十九页。1867年英国外科医师Lister的研究中,用石炭酸溶液消毒医务人员的手,使截肢手术的病死率从45.7%降到15%。由此可见,洗手可以显著的减少手上携带的潜在病原菌,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几率。第四页,共五十九页。南丁格尔通过改善卫生条件,采取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病房通风、洗手、带手套等措施,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使伤病员的死亡率从42%下降到2.2%。“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第五页,共五十九页。院内感染定义•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者那么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在原有感染根底上出现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徒灶),或在原感染能看出病原体根底上又别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由于治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菌等的感染•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第六页,共五十九页。院内感染病原体来源•外源性感染亦称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儿自身、人体的正常菌群,当患儿因各种原因自身的抵抗力降低时,对本身固有的细菌感染性增加而发生感染第七页,共五十九页。如何早期监测及发现院内感染高危因素临床类型临床特点实验室证据第八页,共五十九页。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易感人群:新生儿、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诊治手段:机械通气及使用时间气管切开各种导管留置(动静脉置管导尿管引流管等)•预防性第三代广谱抗菌素应用•ICU住院时间第九页,共五十九页。院内感染常见类型•败血症(血培养阳性)54.5%•肺炎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12.8%•导管败血症9.8%•其它:尿路感染等病死率16%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l2006Jun27(6)571•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导管败血症呈上升趋势,病原也发生变化第十页,共五十九页。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n=100)47%12%41%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张正,等.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5)第十一页,共五十九页。院内感染监测措施•血培养、痰培养或脑脊液或尿培养阳性•血白细胞20*109/L或5*109/L和/或伴有血小板下降•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