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儿科合理用药第一页,共六十七页。根据儿童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进行分期•新生儿:系指胎儿从出生至生后28d的小儿。•婴儿期:又称乳儿期,自胎儿娩出至1周岁。•幼儿期: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学龄期:自6-7岁至青春期前〔男13-14岁,女11-12岁〕。•青春期:又称少年期,为儿童过渡到成年的发育阶段〔男至18-20岁,女至17-18岁〕。第二页,共六十七页。01/26/20253第1节新生儿合理用药第三页,共六十七页。4一、新生儿生理特点01/26/2025第四页,共六十七页。5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适应外界生存环境,新生儿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有利于个体生存的重大调整,在解剖生理上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主要是肺呼吸的建立、血液循环的改变、消化和排泄功能的开始〕,约在一个月内功能逐渐趋于稳定和完善。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慢,随出生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的改变,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变化很大。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在病理状况下,各功能均减弱。因此,新生儿所用药物剂量及给药间隔、途径等,应随小儿成熟程度和病情不同而异。01/26/2025第五页,共六十七页。二、新生儿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ADME过程第六页,共六十七页。7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经胃肠道给药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态。口服给药剂量难以估计:足月新生儿的胃液pH值达6~8,接近中性。但出生后24~48小时pH值下降至1~3,然后又上升到6~8,并持续2周左右。早产儿出生后一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胃液pH值也没有下降的过程。新生儿的胃排空时间约6~8小时,6~8个月龄时才接近成人水平。新生儿的小肠液pH值也较高,肠蠕动不规那么,口服给药的吸收量难以准确估计。直肠给药比较方便,对于呕吐或不愿吃药的新生儿和婴儿,直肠给药较为方便,也防止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止吐药、解热药(例如非那西丁)、镇静药(例如水合氯醛)、阿片类药物(例如氢吗啡酮)、抗惊厥药(例如地西泮)等可直肠给予。01/26/2025第七页,共六十七页。8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经胃肠道给药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态。胃酸缺乏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和解离,但因小儿多用液体剂型,对药物吸收影响较小。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及维生素B2在pH值相对偏碱时,解离型增加,生物利用度降低。新生儿胆汁分泌较少,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