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動物的消化(xiāohuà)與吸收第一(dìyī)節消化第一页,共二十八页。1.定義:將大分子養分分解成可吸收性小分子的過程。2.依消化方式(fāngshì)區分:(1)物理消化-切碎、攪拌食物,增加酵素作用表面積。如:牙齒、鳥類的砂囊(2)化學消化-消化酵素將食物分解成小分子。3.依消化位置區分:(1)胞內消化-消化作用在細胞內進行。(2)胞外消化-分泌酵素到細胞外進行消化作用第二页,共二十八页。◎消化道-口→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腺-唾腺(tuòxiàn)、胃腺、肝臟、胰腺、小腸腺第三页,共二十八页。1.牙齒:(1)分為門齒、犬齒、小臼齒、大臼齒。(2)犬齒在肉食動物最發達,在草食動物則已退化或缺乏。(3)雜食動物的四型牙齒均衡發展。2.舌可以攪拌食物。3.食物經由口腔(kǒuqiāng)的消化後稱為食團,吞嚥進入咽第四页,共二十八页。1.食道在咽的下方,氣管的後方,向下穿越(chuānyuè)橫膈連接至胃。2.蠕動:受到食團進入的刺激時,平滑肌會自上而下連續發生收縮與舒張的交替活動3.蠕動向下推擠食團,使胃前的括約肌打開,食團進入胃。第五页,共二十八页。1.胃上端與食道相接的部分,稱為賁門,胃下端與小腸相接的部分,稱為幽門。2.賁門和幽門的管壁內,有一圈特別發達的環肌,稱為括約肌。括約肌平時呈緊縮狀態,當食物(shíwù)將要通過時才會舒張。3.食團賁門後,胃壁上的肌肉開始蠕動,使胃內食物能與胃液均勻混合,同時搓碎食物。4.經胃消化後的食物稱為食糜,經由幽門進入小腸。5.有些哺乳動物(如牛科動物)能將胃內的食物倒流回口腔內再次咀嚼,稱為反芻動物。第六页,共二十八页。◎草食性動物的胃及腸道內有互利共生的細菌,能產生纖維素酶。如:牛的瘤胃(liúwèi)、兔的盲腸。◎反芻:胃中的食物回到口中咀嚼,增加與纖維素酶的接觸面積。第七页,共二十八页。1.小腸通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部位,可區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2.十二指腸是膽汁和胰液注入之處,能分泌富含消化酵素的小腸液和數種與消化有關的激素。3.小腸管壁受到食糜進入的刺激(cìjī),也會產生蠕動,逐步推擠食糜前進。第八页,共二十八页。4.小腸藉局部腸管的交替(jiāotì)收縮,使食糜與消化液得以混合均勻,亦稱為攪拌運動(使食糜與膽汁、胰液及腸液相混合)第九页,共二十八页。人類的大腸可分盲腸、結腸與直腸1.盲腸:(1)在大腸與小腸相接(xiānɡjiē)處,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其盲端有一指狀的突起為闌尾。(2)盲腸和闌尾在肉食動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