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tòngjīng)的研究进展与辨治思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fùshǔ)医院第一页,共三十七页。妇女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晕厥者,称为(chēnwéi)ɡ“痛经”,亦称“经期腹痛”。痛经可分: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第二页,共三十七页。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常见疾病、多发病,是一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者占53.29%,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继发性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宫腔粘连、宫颈狭窄、子宫畸形宫内异物引起(yǐnqǐ)的月经期疼痛,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第三页,共三十七页。古典医籍对痛经记载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隋《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者”,认为“妇女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宋《妇人·大全(dàquán)良方》对痛经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做了进一步论述。“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与胞络冲任或伤手太阳少阴经,用温经汤、桂枝桃红汤。若忧思气郁而血滞,用桂枝桃红汤,其中温经汤作为治疗寒凝血淤型痛经的有效方剂,沿用至今。后世医家对痛经的辨证规律均有较详细论述。《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即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这些认识对后世颇多启迪,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后,清·《傅青主女科》又进一步补充了肝郁、寒湿、肾虚为患的病因病机及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等治疗方药。第四页,共三十七页。1.中医病因病机第五页,共三十七页。(1)气滞血瘀:素体抑郁或恙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阻胞宫冲任,经期气血(qìxuè)下注,冲任,胞宫气血(qìxuè)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或复伤于情志,肝气更为郁结,气血(qìxuè)壅滞更甚,经血运行不畅,发为痛经。(2)寒湿凝滞:多于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经期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久居阴湿之地、风冷湿寒、客于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