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俗称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腹痛欲便而不爽,便时肛管有沉重下坠感)、大便脓血为主要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发病率最高。一般(yībān)4月—10月是高发季节,10月份后发病数开始下降。第一页,共二十八页。传染源—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轻型、慢型痢疾和健康带菌者易被忽视。传播途径—经消化道传播(粪口途径),如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shíwù)、水源、玩具或被苍蝇污染的食品。卫生习惯不良的易患,因病原菌有多个血清型,一次感染后可以再发。受寒、疲劳、饮食不当、营养缺乏、肠菌群失调这些因素都可降低对本病的抵抗力第二页,共二十八页。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多流行特征—夏秋季多发(duōfā),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第三页,共二十八页。主要(zhǔyào)临床表现往往起病较急,最初是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全身不适、乏力、腹痛、恶心、呕吐,然后出现腹泻,次数一日几次至几十次不等,里急后重,严重者大便中有脓血(nónɡxuè),伴全身中毒症状(寒战、发热、乏力、头疼)。第四页,共二十八页。(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大便每天10次以上(yǐshàng),以粘液、脓血为主,便后有里急后重感,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的呕吐。第五页,共二十八页。(2)轻型(非典型):不发热或低热。大便1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仅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2—3天内病情好转。(3)重型(zhòngxíng):全身症状重,高热,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酸中毒。每天大便数十次,内有脓血,里急后重感明显。第六页,共二十八页。(4)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急,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于24—36小时(xiǎoshí)才出现。此型病情较重。(5)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体温正常或低热,大便性状不定,有粘液、脓血交替出现。第七页,共二十八页。痢疾(lìji)的预防1、增强抵抗力,合理营养,保持饮食卫生,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必要时口服痢疾疫苗。2、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变质或过期的食物、饮料;生吃瓜果要洗干净;用炊具时,熟食要和生食分开(fēnkāi),餐具要洗净,病人用过的餐具用品要洗净消毒。第八页,共二十八页。甲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