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第2期ArtofSinging4从质疑“气沉丹田”探求声乐术语学的研究方向AnExplorationoftheResearchDirectioninVocalTerminologyfromthePerspectiveofQuestioning“SinkQitoDantian”高科一、关于“气沉丹田”的辨析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领域普遍流行和惯用一个概念—“气沉丹田”,即在歌唱时,要求学生把气吸到丹田部位的深度,这种理念至今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丹田”一词其实是对道教修炼精气神术语的借鉴,并不属于声乐门类的专业术语、理论和概念,吹奏乐器者、播音主持者、武术练习者等也经常使用这个词语。笔者发现,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教学、比赛评议还是演唱指导等,仍旧对这个“外家”用词笃信无疑,把“气沉丹田”描绘得神乎其神,好像把什么问题都可以归纳到“丹田之气”上,笔者甚为不解和担忧。出于学术责任的驱使和现实状况的需要,本人试通过对“气沉丹田”的质疑与论证来澄清长期以来与之有关的声乐教学中的各种谬误,并借此探求声乐术语学、声乐科研改革方向的问题,以求形成共识。声乐探究Exploration5大家可曾静思过关于“气沉丹田”的几个简单的常识问题。第一,丹田,只是道教对人体小腹区域四个穴位的别称和统称,人体解剖生理学中并不存在“丹田”的名称,也没有以丹田命名的生理结构,所以丹田的具体位置不会有明确答案。如果有,显然是不符合人体生理解剖学的。第二,生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气”仅仅储存于人体胸腔的肺,而胸腔与腹腔又被横膈膜间隔开,因此气息根本不可能到达位于腹腔的所谓“丹田”(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所在的)区域,这是任何理论都颠覆不了的生理科学。第三,声乐学习需要重点关注的具体部位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耳神经系统,必须在用于歌唱的“哼点”高位置,即嗅觉神经区集中精力,是由上至下“俯瞰”指挥嘴、鼻、上颌骨、软腭、舌根、喉头这六个发音点来启动和带动全身肌肉、气息协调与平衡的整体歌唱活动。与所谓“丹田”低位置精气神哲学体系大相径庭,根本相悖。相比可见,上、下两个“点”的位置,理性与感性、科学与哲学、技术与理想之间极不一致,在歌唱理论上无法成立。仅从以上几条对简单常识的质疑,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来被许多歌者甚至教师一直推崇的“丹田之气”,若按声乐学术理念剖析,都处于论点模糊、不确定的空想及谬误之中。说到底,歌唱运动实际就是空气动力学原理,脱离这个理论原则,笔者从不相信任何一位高明的声乐教师或理论能手可以对“气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