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晚期丧葬文化的交融性——以滴水壶辽墓葬俗与壁画为例张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滴水壶辽墓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是一座辽代晚期八角形单室墓,由墓室、甬道和墓道组成。由于墓葬曾被盗扰,只残留石棺葬具和散落的人骨、骨灰,以及绘制于甬道两侧、墓室内壁上的壁画,并未发现可表明墓主人身份等级的直接证据。自1990年发掘至今,学者围绕墓主人身份特别是墓室中的壁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综合学界相关论述,细致分析该墓中体现的丧葬习俗和描绘户外场景的壁画,推断墓主人为契丹下层贵族。滴水壶辽墓在墓葬形制、壁画分布设计和题材内容等方面,均反映出汉文化对契丹人生活习俗、丧葬观念的深刻影响,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辽代晚期丧葬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历史状况。关键词:滴水壶辽墓;丧葬习俗;墓葬壁画;文化交融中图分类号:K8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1-0097-07DOI:10.20076/j.cnki.64-1065/G4.2023.01.012收稿日期:2022-11-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北方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及中华文化认同实证研究”(19ZDA183)作者简介:张杰(1992—),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辽代历史与考古、北方民族艺术研究。引用格式:张杰.辽代晚期丧葬文化的交融性——以滴水壶辽墓葬俗与壁画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滴水壶辽墓于1990年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附近发现[1],为八角形单室墓,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组成,壁画绘制于八角形墓室内壁与甬道两侧,其中甬道两侧分别绘有“出行图”和“归来图”。墓室内除墓门以外,其余七个壁面皆有壁画。四个壁面绘有生活场景图像,另外三个壁面上方绘有帐幔,下方绘制“荷花水禽图”以及梵文书写的题记。由于帐幔内壁画与水草、鸟禽有关,发掘者因之判断与契丹四时捺钵制度有关,应是一幅描绘契丹毡帐的图像。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壁画应为屏风画,是墓主人“内寝”的象征[2],但并未对墓室内其他壁画与帷幔、屏风画的组合关系做进一步探讨。基于以上观点,笔者对墓主人的族属及身份进行推断。从墓葬壁画的内容与墓室空间布局的关系来看,滴水壶辽墓整座墓葬壁画内容可分为墓室甬道处的户外场景和墓室内部的生活场景,墓室内所展现的画面也可以幔帐为界,分为生活场景和想象中的墓主人“内寝”空间。通过对滴水壶辽墓葬俗和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