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6期2022年12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40No.6Dec.2022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2.06.019收稿日期:20220620作者简介:李红净(1997—),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敦煌唐代文学写本。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175)论唐代冥婚书的语言特点李红净(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冥婚指在世父母或亲人为已故晚辈议亲,该风俗虽历史悠久,但留存至今的冥婚资料极少。敦煌写本P.3637、P.4036抄录的唐代冥婚书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冥婚书范本,其内容精练,多用譬喻与典故,语言委婉含蓄,以四字格为主,富有文学性。此外,敦煌本唐代冥婚书仪具有凶书仪与吉书仪杂糅的特点,在唐代吉凶书仪中别具一格,它折射出唐人对待冥婚悲喜交杂的独特心态,也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包容与开放。关键词:冥婚书;凶书仪;吉书仪;语言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22)06-0098-06引言冥婚书包括男方的“冥婚书”与女方的“答冥婚书”,它是冥婚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两家确定结亲的重要凭证。唐代郑余庆曾采“唐士庶吉凶书疏之式,杂以当时家人之礼,为《书仪》两卷”[1],其中就包含冥婚书范本———冥婚书仪,但唐明宗认为《大唐新定吉凶书仪》中的冥婚书仪与礼不合,便命令刘岳选定通识古今之士对其进行删定,故唐代传世文献并未保存冥婚书仪,所幸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人手稿P.3637、P.4036①有所抄录,这是迄今唯一留存下来的唐代冥婚书。20世纪以来虽然有关冥婚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部分研究婚姻史、社会生活、风俗史的著作将冥婚辟为独立的章节来介绍,但这些论著主要以冥婚的社会根源、演变过程、风俗仪式或相关墓志、小说等为切入点,鲜少研究冥婚书,敦煌本唐代冥婚书仪作为现存最早的冥婚书,呈现出唐代冥婚书的原始面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冥婚书不仅是实用文书,还富有文学性。同时,唐代冥婚书综合了唐代吉书仪与凶书仪用语,折射出唐人对待冥婚复杂且矛盾的礼制观念。一、唐代冥婚概述冥婚,是为死者议亲,又名嫁殇婚、鬼婚、亡灵婚等。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男女双方年幼夭折,生前未定婚约,死后由父母或其他亲人按照一定的仪式将两人迁葬同穴。二是生前已有婚约,未及完婚其中一方便溘然长逝,活着的一方不背弃先前的婚约,与死者结为冥婚。若是女死男娶,称“娶鬼妻”,男死女嫁,称“嫁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