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师公舞在广西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上林师公舞就是广西民间流传的“上林古筛〞,于2022年成功入选广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师公舞是一种宗教式舞蹈,通过“跳师〞、“唱师〞等形式来进行与鬼神的沟通,用来对丰收的庆祝,瘟疫、鬼怪的驱逐,到达为民禳灾的目的。本论文在信仰多元化的根底上,对上林师公舞的舞蹈历史起源、文化特色、风格特征、动律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构建具有教学价值的舞蹈训练组合。关键词:师公舞;上林;广西壮族中图分类号:J722.2-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2)15-0113-02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并开展了上林师公舞(一)师公舞的起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其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到达1600万以上,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条件极其优越,为此其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极为丰富多彩。在全国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大环境下,广西上林师公舞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尊重,获得了较好的传承与开展,逐步展示在全国的舞台上。广西壮族师公舞最早期是以“原始傩仪的依存〞形式而存在的,其起源于壮族先民对神灵祭祀、祈福消灾的古老法事道场,其创造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作之中,现如今在上林、象州等地区广为流传,其主要用于=对民间祭祀和节日的表演。师公舞中的“师公〞身份有着严格的阈限过程和“戒度〞仪式,在表演时,也有着严格的仪式程式和最根本的步伐,同时,相应的仪式要有相应的法器配置,相应的神灵要有相应的木质而具佩戴。师公舞讲究的是设坛进行舞蹈表演,不设坛不进行舞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师公〞遵循固定的仪式程序和科仪文本,通过对“经文〞的颂唱和固定舞蹈动作配合,来实现人们的祈福、庆丰、丧葬、逐疫等意愿的表达。(二)“师公〞与“道公〞的划分在广西局部壮族居住地区,“师公〞和“道公〞有着不同的分工:“师公〞通常管理活人,也就是对活着的人各种祈福纳吉、治病除疫、驱鬼避凶等法事活动进行管理;而“道公〞通常管理死人,也就是对死了的人的亡魂超度、祭祀拔解等幽事活动进行管理。2022年4月,笔者通过对上林县西燕镇的田野调查发现,西燕镇盼‘师公〞既对活人的祈福纳吉、治病除疫、驱鬼避凶等法事活动进行管理,又对死人的亡魂超度、祭祀拔解等幽事活动进行管理,也就是既能管理活人,又能管理死人,红白事兼办,而“道公“那么不能对活人进行管理,只能进行死人幽事管理。在西燕镇,在举办各种大小法事时,师公〞往往不进行红白事划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