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论文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研究综述国外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和1978年在教育评论上发表文章,将教师压力定义为一种由工作而产生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经历。国内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也有很多,比方秦平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因所承载的职责、要求、期望等超出自己的负荷,并感受到对个人自尊和安全的威胁而产生的一系列消极情感体验,如愤怒、焦虑、沮丧等。黄依林、刘海燕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指对教师个体要求与教师个体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不相符合的程度,是指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要求超过了其个体能力水平,并产生的焦灼不安等一系列不良情感体验等等。于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压力探析一文中,从思政课本身、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现状、社会和高校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的开展空间、时代变迁改变人们对思政课的态度4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压力加大的原因,但并未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综合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来看,这些研究存在的缺乏在于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相对缺乏;研究对象上,关于中小学教师压力的相关研究较多,研究高校教师的也不少,但是专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相对缺乏,同时更没能及时的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成因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一个普通又特殊的群体。教师不仅要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道德思想教育,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答复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更要具备坚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沉着的解决当理论与现实冲突时自身的困惑和学生的困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容易面临缺乏对自身理论的自信和教学能力的自信这双重的压力。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来讲,由于其个人经验、思想水平、开展程度、社会阅历等多方面缺乏,可能问题会更甚。教师职业压力是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因所承载的职责、要求、期望等超出自己的负荷而产生一系列消极情感体验,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和反响,这种改变可能是生理的、心理的,也可能是行为的,比方抑郁、焦虑、沮丧、疾病、极端行为等。毋庸置疑,职业压力的存在会给教师本人的幸福与安宁带来负能量,影响其职业生涯的良性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