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现代金融理论与政策.docx
下载文档

ID:1644619

大小:24.07KB

页数:1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现代 金融 理论 政策
现代金融理论与政策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产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一段时期内也确实出现了经济增长较快、失业人数较少,而又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所谓战后“繁荣〞景象。但是,好景不长,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起至八十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出现了“滞胀〞的局面。这种现象使凯恩斯主义走上了穷途末路。同时,也为货币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了货币数量理论的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重新表述。货币主义的理论根底:现代货币数量论 主要观点。它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它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应的变动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动,而且是影响这些变动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 政策主张。货币供应量按照4%~5%的固定增长率有方案地增长。 金融危机 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兴旺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1997~1998年间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 202223年爆发且仍在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2223年8月开始浮现到202223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异同比较相同点 从宏观层面看。股价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局部地区局势动乱等。 从行为表现层面看。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局部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乱不安。 从危机征兆看。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币值普遍被高估。 1997年与202223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即在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危机的发生,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不同点 1.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不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兴旺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及西欧、日本。1997~1998年金融危机主要是东南亚国家,涉及局部其他国家与地区。202223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么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大局部国家。前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而目前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那么对中国带来很大影n向。 2.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短不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从1929年2023月开始,到1933年底结束,共计5年。1997~1998年金融危机从1997年5月开始,到1998年底结束,共计1年半。202223年全球金融危机从202223年7月开始,目前仍在继续,到底何时结束尚未可知。 3.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不尽相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一是经济危机导致金融危机,先经济危机再金融危机;二是生产过剩导致产品积压,引起金融市场动乱;三是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四是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前后差不多5个年头;五是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六是货币贬值的币种多,涉及范围广,包括英国、美国在内,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的货币先后贬值;七是主要影响地区是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对当时的中国根本上没什么影响。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一是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先金融危机再经济危机;二是泰铢贬值引发泰国金融秩序混乱,危机蔓延别国,触发全球危机;三是传导速度快,影响后果严重;四是时间不太长,前后差不多1年半;五是主要涉及东南亚以及局部资本主义国家,对当时的中国有一定影响但不大。 202223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1)202223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一波危机的特点:一是系统性。美国和欧洲金融体系出现了系统性崩溃的风险。二是全球性。原来是美国的,很快变成全球性的危机。三是联动性。危机不仅仅涉及金融行业,还涉及到股票市场、汇率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油价,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202223年上半年油价由每桶20230美元涨到147美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油价跌到了36美元以下,下降幅度是75%。四是综合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还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严重冲击。五是不确定性。自从202223年夏天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出现了好屡次高潮,202223年也出现好屡次高潮,但是下一波什么时候来临,不好预测,这次金融危机什么时候结束,现在也很难预测。(2)202223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波危机的特点:一是这一波危机是在各国政府大力度救市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发生的。202223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202223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调低到2.2%;仅仅两个月后的202223年1月,又把增长率大幅降至0.5%;到了2月底,又进一步调整为零增长。这不但说明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也说明国际金融机构对这场危机的把握能力与驾驭能力极其有限。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正出现明显的负面互动。美国、欧洲、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深度的经济衰退,而且衰退的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在金融系统全面收缩并自身难保、实体经济面临严重和持续的资金短缺、整个社会都节衣缩食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困境,而这种困境都不可防止地向金融企业乃至整个虚拟经济传导,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恶性循环。三是大型金融机构正出现越救越亏的严重局面。现在的所有救市政策都药不对症,不但没有速效药,而且也没有迅速见效的途径。美林公司在被美国银行收购后,202223年第四季度仍然巨亏158.4亿美元。四是新的危机爆发点不断出现。美国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信用卡危机也开始出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贷款也都不风平浪静,新的危机爆发源还在不断出现。东欧国家的危机正在全面爆发,而且正在向西欧迅速扩散,给向东欧国家提供主要开展资金的西欧银行带来沉重打击。五是货币贬值将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一种趋势。当前货币贬值成为各个国家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韩国货币一年来几乎贬值了一半,俄罗斯不但货币大幅贬值,而且其外汇储藏也大幅缩水。 4.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完全一样1929~1933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是:投资过度,导致经济高涨;需求缺乏,导致生产过剩;证券市场高涨,投机狂热;信用紧缩,生产衰退。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是:经济长期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金融自由化步伐过快,金融制度不健全且缺乏监管,导致金融秩序混乱,信用危机出现;宏观调控出现失误;国际金融投机者的攻击,加速了危机的爆发。202223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表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住房金融管制放松和资产证券化为次贷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监管缺失是导致金融动乱的重要制度因素;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美国金融动乱的深层次原因。 资产定价理论的最新开展capm假设 所有投资者都可以按照无风险报酬率无限制地借或者贷;在卖空方面没有限制;所有资产都是可以完全分割的,都是极其流动的;没有交易本钱和税收;所有投资者都是经济学家们所称的“抢帽子者〞。capm模型就是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根底上形成开展起来的,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capm不是一个完美的模型。但是其分析问题的角度是正确的。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风险大小的模型,来帮助投资者决定所得到的额外回报是否与当中的风险相匹配。 apt假设 1、套利组合的资产占有为零。 2、套利组合不具有风险,即对因素的敏感系数为零。 3、套利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正。 套利是指利用一个或多个市场存在的各种价格差异,在不冒风险的情况下赚取收益的交易活动。 套利的五种根本形式。空间套利、时间套利、工具套利、风险套利和税收套利。 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思想 计量经济学建模思想,就是定量分析经济现象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第一步,要根据经济理论分析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找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及相互间的联系,把问题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把非主要因素归入随机项;第二步,要按照它们之间的行为关系选择适当的数学形式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是用一组数学上彼此独立、互不矛盾、完整有解的方程组表示。在建立理论模型的时,要求理论模型在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以便得到一个较好的、能够解释过去的、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数学模型。此外,还可以通过散电图或模拟的方法,选择一个拟合效果较好的数学模型。 具体步骤如下 国际收支调节(货币吸收理论) 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stuartalexander)提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根底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根底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2)国民支出(e)=消费(c)+投资(i)=国民收入(y)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那么: (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i)+(出口(x)-进口(m)。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 (4)x-m=y-c-i=y-(c十i) 上式中,x-m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i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局部,用a来表示。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那么有: (5)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吸收论的核心观点该理论建立的根底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标是总供应、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现形式 贸易差额b=国民收入y-总吸收a 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说的支出转移政策;或减少支出,即通常说的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 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运用,是一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