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作者:杨秉信时间:2003-11-11阅读次数:1675审核: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深得人心,在实际操作上,以克服“应试教育”的诸种弊端而展开。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素质教育有着更新的内涵,更高的境界,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不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其内涵有两点: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它是教育的质量观,但不完全是中小学的。2、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任务,而且是各级各类教育的任务。各级各类教育都在培养、提高国民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教会的讲话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综合国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他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民族的实践能力这一角度谈素质教育。因此,它不仅是教育的质量观,也包括教育的发展观,要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此次全教会提出,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归摸,包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也要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这是教育的发展观。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原是经济学的概念,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或者采用新组织形式、新的工艺,生产出前所未有的产品。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的“创新”已经大大拓展其经典的意义。创新精神是人类心理的高级形态,是智力尤其是思维的高级表现,有时称为创造性思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向来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解题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包含在内。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对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如果说,在工业文明时代,教育资源是印刷机的产物,与其相应的实践能力比较简单的话,那么在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实践能力的内涵扩大,中小学生必须接受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现代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的挑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相辅形成、相互促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定敢于实践,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优,实践能力强;而实践能力强的人,其思维习惯超脱,不甘于现状,具有较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没。全国范围内的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前一段时期,突然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