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方性砷中毒关键词:地理学,中毒,地方病,医学地理学,全球性简介地方性砷中毒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过多的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性疾病。地方性砷中毒是因自然界环境中含砷量过高所引起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性砷中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广泛,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害病。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饮用水中砷浓度超过WHO指导标准0.01mg/L或超过了其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智利、中国、匈牙利、印度、墨西哥、秘鲁、泰国和美国等。多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地方性砷中毒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病因学、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人们已对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早期发现并确定高砷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地方性砷中毒病情、预后的预警、评价系统,制约了砷与健康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地方性砷中毒类型饮水型砷中毒和燃煤型砷中毒。分布饮水型砷中毒分布:山西、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四川、安徽、青海、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区)。其中以山西、内蒙古病情为重。燃煤型砷中毒部分:贵州、陕西。其中以贵州分布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地方性砷中毒流行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资料估计,目前暴露在饮用水砷浓度≥0.05mg/L的人口为560万,暴露在饮用水砷浓度≥0.01mg/L的人口为1466万,这还不包括由于燃煤引起的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人口。在我国,除贵州省主要为燃煤污染型病区外,其他地区大都属于饮水型病区。新疆奎屯垦区是我国大陆上报道的第一起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也是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流行区之一。新疆医科大学氟砷研究课题组自1980年开始对该病区开展综合性防治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今后应在对病区进行流行病学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分析慢性砷中毒发病以及致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从生物统计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等方面综合分析砷中毒易感性标志物与砷中毒的关系,率先在国内开展对地方性砷中毒较为系统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揭示慢性砷中毒发病以及致癌的分子机制和寻找特异、敏感、快速的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为全面了解地方性砷中毒的早期诊断、防治以及预后危险度评价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地方性砷中毒概念地方性砷中毒是居住在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