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诊科优势病种.doc
下载文档

ID:110711

大小:25KB

页数: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急诊科 优势
**********急诊科 2013年度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2013我科在去年优势病种(外感发热)基础上,根据我科实际情况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制定并实施了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优势病种的临床诊疗方案及路径,并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其中大多数以中青年人为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暑湿袭表型:用清暑祛湿法;卫气同病型:用透表清气法:白虎汤加减。中成药:杏苏颗粒、小柴胡颗粒、双黄连口服液、小柴胡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结合中医特色治疗以针刺等治疗。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 有效:服药72h内体温降至37.2℃以下,且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显效: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疾病痊愈所需时间。 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临床疗效评价 治愈:68% 显效:22% 有效:8% 无效2% 三、疗效评估 外感发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发热、恶寒、咳嗽、头身痛,有外感病史;外感发热邪在肺卫,治疗当因势利导,从表而解。 风寒束表型:用解表散寒法:麻黄汤加味。同时加予葛根重用桂枝以达解肌发表,以缓解患者的头项强痛等症,总有效率80%以上。风热犯表型:用解表清热法:银翘散加减时适当加予黄芩,生地,柴胡等清热药以加强退热效果有效率85%以上。在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和不配合中医特色疗法中以针刺:选穴大椎,曲池、合谷;拔罐取穴大椎等。疗效较对照组高20%。但在治疗中往往外感有兼夹有湿、署、燥、实等病症,所以在病症分析是要注意兼症的治疗,兼湿者加祛湿药,兼署加清署生津药,兼燥者加生津润燥药,兼实者祛实邪。在下年的诊疗方案中加以改进。 三、总结 中医药在治疗外感发热虽然有较长历史,但发展缓慢,一直以来未有新的快速有效的退热措施。中药汤剂配伍复杂,煎药时间较长,在应对高热病人时显得相对棘手。比如从配药到汤药煎煮成功至少要1个小时,特别是夜间急症,给中药的运用带来很大的局限。不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理解。本病本病的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而且大多病人以高热为主,病人在接受中医治疗过程中急于退热,在治疗过程中会过用苦寒,头身疼痛难以缓解,解热镇痛效果较西药缓慢。 四、 优化措施 1、要充分学习和利用中医在外感发热治疗的优势,同时在治疗中研究筛选新的药物,解决患者病、急、痛,同时加强沟通,建立患者中医药的信耐。 2、对当前已有的中成药加强辩证论治水平,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柴胡注射液用于退热,双黄连和炎虎宁用于抗炎抗病毒等多种剂型的治疗。 *******急诊科 2014年1月2日 急性咳嗽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急性咳嗽病是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2013年度我科共收治患者病列约7例,有效5例,有效率95%全部执行诊疗方案,现将2013年度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并分述如下: 急性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为因素,导致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咳嗽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两大因素。 1、分析:入院患者均以我科的急性咳嗽病诊疗常规为指挥,在咳嗽病的各个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以邪实为主,治宜宣肺祛邪。但应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施治。由于肺为脏腑之华盖位高居于膈上,药力易达病所故用药宜清扬,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温病条辨·治病法论》)。需要注意的是,外感咳嗽忌敛肺止咳,或病起即予补涩,否则易使外邪内郁,肺气不畅,痰浊不易排出,咳嗽愈重。 内伤咳嗽的治疗,当分虚实和脏腑。邪实为主者,当祛邪止咳,或清肝泻肺,兼以扶正等治法;正虚为主者则当根据虚之所在脏腑,而选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扶正治法。 2、总结: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辩证首当分清外感与内伤,进而根据咳嗽的声音与发作时间及其痰的色、质、量等辨其病性。 咳嗽既是肺气上逆,亦是祛邪外达的保护性生理反应,故治疗不能单纯性的见咳止咳,必须按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外感新病属于邪实,治应祛邪宣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应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外感咳嗽一般均应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邪祛正安。内伤咳嗽忌宣散伤正,当调护正气,还可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 3、评估:在我科收治的患者中,辩证分型以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证为主,综合采用中药口服,疗效确切,一般疗程在一周左右,配合西药治疗者疗效为佳,同是对患者进行持续健康宣教,深化患者对咳嗽的认识,患者受益颇深。总之,本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以口服中药及特色中医针灸治疗为主,治疗方案简单,费用低廉、疗效肯定,深受患者好评。 4、优化:急性咳嗽病患者在采用中药同时采用西药治疗,在改善症状方面,优势明显,但是若明显感染则效果不如西药显著,因此为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下一步应着力针对并发症的中医药治 *********急诊科 2014年1月2日 喘证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一、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 全年急诊科共收治6例喘证病人,显效2例占28.68%;有效3例占59.76%;无效1例占11.55%。外寒内饮2例占36.13%,风热犯肺2例占25.87%,痰浊壅肺2例占25.87%肺气郁闭1例占12.13%。 二、总结及评估 在2012年的诊疗方案里,喘病的证型为外寒内饮证、风热犯肺证、痰浊壅肺证、肺气郁闭证四型。我科喘病患者以男性为多,年龄在55-87岁之间,以外寒内饮证及风热犯肺证居多。大部分患者为急性加重期,少数为缓解期。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多采用西药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汤剂用于缓解期的治疗偏多,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作用。我科使用较多的方剂主要为小青龙汤,喘促不得卧,浮肿明显,合用宽胸理肺合三子养亲汤,化痰宣肺,降浊平喘。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平喘有改善,平喘改善为85%,其临床总有效率为88%,中医症候疗效为86%。 三、优化诊疗方案 1.去年的中医诊疗方案中,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内容未明确来源于何书,为了方便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全面掌握,2013年的诊疗方案里增加了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的出处。 2.实喘中的外寒内饮证散寒解表,宣肺平喘及风热犯肺证疏散风热,清肺平喘,痰浊壅肺化痰宣肺,降浊平喘,肺气郁闭证开郁宣肺,理气通络。 3.难点分析及措施方面再次强调了中医急救手段的正确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回阳救逆方法,挽救生命。 4.细化了预防护理内容及分型辨证施护。 ************急诊科 2014年1月2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