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篇一:鼠疫第三章细菌感染第一节鼠疫学习要求:掌握鼠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预防,了解本病的病原学。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通过鼠蚤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和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规定为甲类传染病。链接鼠疫疫源地分布世界各地。人间鼠疫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上鼠疫有过三次大流行,死亡数以千万,直到20世纪60年代方才止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及非洲的一些国家,鼠疫又开始活跃,至90年达到高峰。如停息了26年之久的印度,1994年又重新爆发人间肺鼠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发生大的流行,只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期,一些静息了多年的疫源地重新暴发流行,并向周围蔓延,同时,新疫源不断出现,人间鼠疫流行时有发生。疫情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南部地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某些牧区。病原学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又称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兼性需氧短小杆菌,两端染色较深,长约1~μm,宽约~μm。无鞭毛,不活动,不形成芽孢,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在普通培养基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已证实鼠疫杆菌至少有19种抗原,即A-K、N、O、Q、R、S、T、V、W,其中FI(FractionI)、T、V、W为主要抗原。FI为荚膜抗原,属糖蛋白,有高度免疫原性及特异性,相应抗体有保护作用。V和W抗原为菌体表面抗原,两者常同时存在,为本菌的毒力因子,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具有强力的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缺失V和W抗原的菌株即失去毒力,为无毒株。T抗原即鼠毒素,是由18种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引起出血坏死病变、毒血症和肝脂肪变性,有良好的抗原性,人和动物感染后可产生抗毒素抗体。鼠疫杆菌菌体含有内毒素,内毒素能引起中毒症状、DIC、中毒休克等,为本菌致病致死的重要毒性物质。鼠疫杆菌在潮湿、低温及有机物内存活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