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研究进展雷洪伊徐世元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广州(510282)瑞芬太尼是新型超短效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1996年由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其起效快,其消除半衰期短,具着独特的药理学特性,其化学结构中含有甲酯键,通过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代谢,不依赖于肝肾代谢,用于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良的病人无需担心苏醒延迟,为较理想的阿片类药物,在阿片类药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其他阿片类药物不同,瑞芬太尼具有恒定的时量半衰期即使长时间持续输注也无蓄积现象,停药后很快代谢,提高静脉麻醉的可控性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病人的全身麻醉、术后镇痛和分娩镇痛中。被誉为21世纪的阿片类镇痛药[1]。上世纪70年代研究者在动物实验发现阿片类药物在治疗疼痛时也引起痛觉敏感性增加,增加先前的疼痛强度,即阿片药物引起的痛觉过敏(opioid-inducehyperalgesiaOIH)[2]。随后的临床病例和实验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瑞芬太尼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现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后可出现痛觉过敏。OIH的产生与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关系密切,瑞芬太尼起效迅速,镇痛作用消退也快,其产生较强的术后痛觉过敏。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正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论述其研究现状。1.OIH与阿片药物耐受耐药性和OIH是两种不同的药理学现象,阿片类药物耐受是指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才能保持镇痛效果。在药理学上,耐受是指药物的效能降低,伴随剂量-效应曲线的右移。而痛觉过敏则是增加痛觉敏化效应,使痛觉敏感性增加,强化伤害性刺激感受。剂量-效应曲线右移(见图一)[3]。二者具有不同的机制,耐受是指阿片介导的抗伤害性感受通路的脱敏,而OIH是指促伤害性感受通路的敏化。增加阿片类药物的剂量可有效改善耐受,而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会更加重OIH,加剧停药后的痛觉过敏。虽然动物实验可以通过测定痛敏现象和抗伤害感受来区分阿片类药物耐受图一、AC曲线右移,为耐受表现。AB曲线下移,痛觉过敏表现。和OIH现象,但是临床实践中,鉴于伦理道德问题很难区分这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可同时存在,且二者具有一些相同的分子机制,且相互协同,阿片药物耐受更易出现OIH,发生OIH时传入神经纤维的敏化同样促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加速痛觉耐受的形成。2.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证据2.1人类志愿者研究目前对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类研究中,志愿者可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在人类研究中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