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等数学》教案.doc
下载文档

ID:89555

大小:3.20MB

页数:94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等数学 教案
《高等数学》授课教案 第一讲 高等数学学习介绍、函数 教学目的:了解新数学认识观,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熟练复合函 数的分解。 重 难 点:数学新认识,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 教学程序:数学的新认识—>函数概念、性质(分段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例子(定义域、函数的分解与复合、分段函数的图像) 授课提要: 前 言:本讲首先是《高等数学》的学习介绍,其次是对中学学过的函数进行复习总结(函数本质上是指变量间相依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定量反映。高等数学主要以函数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必须对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一、新教程序言 1、为什么要重视数学学习 (1)文化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准确性、严格性、应用广泛性,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思维特征,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2)开发大脑——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对于训练和开发我们的大脑(左脑)有全面的作用; (3)知识技术——数学知识是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能力和技术; (4)智慧开发——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为人的一生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2、对数学的新认识 (1)新数学观——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思想和方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2)新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学习)的目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新数学素质教育观——数学教育(学习)的意义:通过“数学素质”而培养人的“一般素质”。[见教材“序言”] 二、函数概念 1、函数定义:变量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单值对应)。 (用变化的观点定义函数),记:(说明表达式的含义) (1)定义域:自变量的取值集合(D)。 (2)值 域:函数值的集合,即。 例1、求函数的定义域? 2、函数的图像:设函数的定义域为D,则点集 就构成函数的图像。 例如: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 3、分段函数:对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函数用不同的表达式。 例如:符号函数、狄立克莱函数、取整函数等。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不同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并集。 例2、作函数的图像? 例3、求函数 三、基本初等函数 熟记:五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像、性质。 四、复合函数:设y=f(u),u=g(x),且与x对应的u使y=f(u)有意义,则y=f[g(x)]是x的复合函数,u称为中间变量。 说 明:(1)并非任意几个函数都能构成复合函数。 如:就不能构成复合函数。 (2)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各个复合体定义域的交集。 (3)复合函数的分解从外到内进行;复合时,则直接代入消去中间变量即可。 例5、设 例6、指出下列函数由哪些基本初等函数(或简单函数)构成? (1) (2) (3) 五、初等函数:由基本初等函数经有限次复合、四则运算而成的函数,且用一个表达式所表示。 说 明:(1)一般分段函数都不是初等函数,但是初等函数; (2)初等函数的一般形成方式:复合运算、四则运算。 思考题: 1、 确定一个函数需要有哪几个基本要素? [定义域、对应法则] 2、 思考函数的几种特性的几何意义? [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3、任意两个函数是否都可以复合成一个复合函数?你是否可以用例子说明?[不能] 探究题: 图1—5 时间 一位旅客住在旅馆里,图1—5描述了他的一次行动,请你根据图形给纵坐标赋予某一个物理量后,再叙述他的这次行动.你能给图1—5标上具体的数值,精确描述这位旅客的这次行动并用一个函数解析式表达出来吗? 小 结:函数本质上是指变量间相依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定量反映;复合函数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分段函数反映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作 业:P4(A:2-3);P7(A:2-3) 课堂练习(初等函数) 【A组】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x-1) (4) 2、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 3、作下列函数的图像? (1) (2) (3) 4、分解下列复合函数? (1) (2) (3) (4) 【B组】 1、证明函数为奇函数。 2、将函数改写为分段函数,并作出函数的图像? 3、设? 4、设=,求,? 数学认识实验: 初等函数图像认识 1、幂函数:(如) 2、指数与对数函数:(如) 3、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 4、多项式函数:() 5、分段函数:() 第二讲 导数的概念(一)、极限与导数 教学目的:复习极限的概念及求法;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用定义求导数方法。 重 难 点:求极限,导数定义及由定义求导法 教学程序:极限的定义及求法(例)—>导数的引入(速度问题)—>导数的概念 —>导数与极限—>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定义法)—>例子(简单) 授课提要: 前 言:在前面的教学中,我们已讨论了变量间的关系(函数),本节将复习函数的变化趋势(极限),在此基础上讨论函数的变化率问题(即函数的导数)。导数是高数的重点,它的本质是极限(比值的极限),在现实中有极丰富的应用。 一、理论基础——极 限(复习) 1、极限的概念(略讲函数在某点的极限定义) 2、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略) 3、求函数的极限(几类函数的极限) (1)若为多项式,则 例1:求下列极限 (1) (2) (3) (2)若为有理分式且,则(代入法) 例2:求下列极限 (1) (2) (3) (3)若分式,当时,,则用约去零因子法求极限 例3:求下列极限 (1) (2) (3) (4)若分式,当时,分子分母都是无穷大,则适用无穷小分出法求极限。 例4:求下列极限 (1) (2) (3) 3、两个重要极限 (1) (2) 说明:其中可以是的形式,且当时,。 例5:求下列极限 (1) (2) (3) (4) 二、导数定义(复习增量的概念) 引例1、速度问题(自由落体运动) 引例2、切线问题(曲线) 以上两个事例具体含义各不相同,但从抽象的数量关系来看,都是要求函数y关于自变量x在某一点处的变化率,即计算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比值的极限,这种特殊的极限就是函数的导数。 解决问题的思路: 1、 自变量x作微小变化Dx,求出函数在自变量这个小段内的平均变化率,作为点处变化率的近似值; 2、 对求Dx®0的极限,若它存在,这个极限即为点处变化率的精确值。 定 义:设函数在点及附近有定义,当在点取得增量时,相应函数取得增量,若当时,比值的极限存在,则称此极限值为在处的导数或微商。记,即 说明:(1)比值是函数在上的平均变化率;而是在处的变化率,它反映函数在点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 (2)若不存在(包括),则称在点不可导; (3)若在(a,b)内每点可导,则称函数在(a,b)内可导,记,称 为导函数,简称导数。 (4)f¢(x)是x的函数,而f¢(x0)是一个数值,f(x)在点处的导数f¢(x0)就是导函数f¢(x)在点x0处的函数值。 三、导数与极限的关系 导数是一种特殊(比值)的极限,即有导数-à有极限,反之不成立。 四、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定义) 由定义知求函数导数的步骤:(三步骤) (1)求增量;(2)求比值;(3)求极限。 例6、由定义求函数的导数? 例7、由定义求函数的导数?(推导) 思考题: 1、 是否存在,为什么?[0] 2、若曲线= 在处切线斜率等于 3 ,求点的坐标。 3、 已知,利用导数定义求极限。[0] 探究题:从求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瞬间速度问题解决方法中,你对“极限法”有什么体会? [近似转化为精确的数学方法] 小 结:导数的本质从微观(局部)上研究非均匀量(如:速度、密度、电流、电压等)的变化率问题,是处理非均匀量的“除法”;其思想方法:(1)在小范围内以“匀”代“不匀”或“不变”代“变”,获得近似值;(2)利用极限思想使“近似值”转化为“精确值”。从函数的观点看,导数是描述函数的局部线性形态,即可导函数表示的曲线在局部都可以近似为一条直线(切线),凭着切线的斜率,可以研究函数的整体性质(导数应用中的单调性、极值等)。 作 业:P22(A:1-3;B:3-4) 课堂练习(导数的概念一) 【A组】 1、求下列极限 (1) (2) (3) (4) (5) (6) 2、求极限? 3、求极限:?[] 4、已知,求a的值? [2] 5、用导数定义,求函数在x=1处的导数? 6、设物体的运动方程为,求(1)物体在t=2秒和t=3秒间的平均速度? (2)求物体在t=2秒时的瞬时速度? 【B组】 1、设? [] 2、设函数? [2] 3、证明导数公式: 4、一药品进入人体t小时的效力,求t=2,3,4时的效力E的变化率? 5、设 A 。 A、左右导数都存在 B、左导数存在,右导数不存在 C、右导数存在,左导数不存在 D、都不存在 6. 若(为常数),试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全部] (1)在点 处可导; (2)在点 处连续; (3)= ; 数学认识实验: 两个重要极限的图像认识 1、极限: 2、极限: 3、等价无穷小的直观认识:() 第三讲 导数的概念(二) 教学目的:熟悉导数基本公式;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切线方程。 重 难 点:基本导数公式,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切线方程) 教学程序:复习导数定义—>基本导数公式—>例子(求导数)—>导数的几何意 义—>例子(切线方程)—>导数的物理意义(例子) 授课提要: 一、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例1、求的导数?(由导数的定义推导) 于是我们有公式: 同样,由定义可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二、导数的运算法则(u,v为可导函数) 1、代数和: 2、数 乘: 例2、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 例3、求函数在给定点的导数值? (1) (2) 三、导数的几何意义(作图说明) 结论:表示曲线y=f(x)在点(x0,f(x0))的切线斜率。 例4、求曲线在点(1,0)处的切线方程? 例5、设f(x)为可导函数,且,求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斜率? [导数定义及几何意义] 四、导数的物理意义 结论:设物体运动方程为,则表示物体在时刻t的瞬间速度。 例6、设物体的运动方程为,求物体在时刻t=1时的速度? 例7、求曲线上一点,使过该点的切线平行于直线 。[] 例8、设某产品的成本满足函数关系:(x为产量),求x=2时的边际成本,并说明其经济意义。 思考题: 与有无区别?[,] 探究题:导数的值可不可以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