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实施扩大就业的开展战略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研究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就业工作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大将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到202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开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这要求我们加快促进就业工作的进度,加大促进就业政策的力度。正确理解“充分就业〞的深刻涵义,并根据今后经济和社会开展进程,研究制定相应的经济社会开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来逐步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一、关于充分就业的目标(一)“充分就业〞的涵义。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凯恩斯(1936年)提出了有效需求缺乏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有“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即指劳动者愿意接受一定市场工资水平的就业但仍得不到就业时机。凯恩斯认为,通过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就能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了,而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此时,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会存在供求不匹配的摩擦性的失业。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为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们最初认为自然失业率为2%—3%即为充分就业,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标志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也上升到5%左右。当代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时还有三个特征:一是劳动力供求根本平衡;二是劳动关系相对稳定;三是劳动者素质得到较充分开发,对其就业产生积极第2页共14页作用。充分就业也是国际劳工公约的根本内容。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政策公约(1964年第122号)号召各会员国将充分就业作为一项主要目标,提出实行积极的政策,促进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生产性就业是指有社会和生产效益的就业,而非无效就业)。目前,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兴旺国家都将充分就业作为本国宏观经济开展的四大目标之一,作为政党执政纲领的首要内容。(二)我国充分就业目标的提出。我国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就业问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