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壶关秧歌音乐形态分析.docx
下载文档

ID:640406

大小:19.95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壶关 秧歌 音乐 形态 分析
壶关秧歌音乐形态分析 孔令玲 郭肖雷 摘 要:壶关秧歌是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地区流传的地方小戏,是在民间歌舞秧歌的根底上,加之表演故事开展而来。秧歌,最初作为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以民歌小调作为根底,由歌舞音乐开展成地方小戏后那么是歌唱、舞蹈、表演故事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关键词:壶关秧歌;音乐形态 “秧歌〞一词始于清代。[1]清李调元在南越笔记·粤俗好歌中载:“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壶关秧歌的形成时间大致在清代,现已从最初的歌舞表演开展成了演故事的地方戏曲剧种。 开展成戏曲音乐的秧歌,唱腔结构一般包括民歌体、板腔体、综合体三种。壶关秧歌的唱腔音乐以山西民歌与梆子腔为根底,内容多反映民间的风土人情、婚丧嫁娶、道德故事等,运用外乡方言演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音乐剧种。 1 壶关秧歌演出现状调查 作为地方戏曲,壶关秧歌在其流传与开展过程中,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载体,传统的表演形式多为民间的班社,后以剧团演出和民间小型班社并存开展为主。 壶关秧歌剧团最早成立于1960年10月,由壶关县政府组建,成立后改革了秧歌的表演形式,开始分角色行当,在伴奏上增加了管弦乐器,让只有清唱的“干板秧歌〞变成了有管弦伴奏的“湿板秧歌〞,代表作有侍女登科双许亲打酸枣等。该剧团于1968年7月解散,再次重组是在1978年。此时,为了增加秧歌的艺术表现,在唱腔、剧目编创、伴奏音乐等方面做了改革,并采用同腔异调的音乐方式处理男女唱腔的音高问题,推动了壶关秧歌在山西省内的传播。但经历20世纪80年代末的低迷开展后,于2000年再次解散。直到2023年8月,壶关县红梅秧歌剧团在壶关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的支持下继承原壶关秧歌剧团重新成立,可还是解散于2023年年底。目前的演出以个人或小团体班社进行为主。 2023年重组后,排演了一些当代体裁的剧目,较典型的有护林防火题材的真假山神爷、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小戏床前孝媳、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大型现代戏闷葫芦借官、反腐题材的大型现代系白发老娘,以及移植于其他剧种的现代剧目山妹等。 2 壶关秧歌唱腔结构分析 壶关秧歌是以歌舞音乐为根底的戏曲音乐形式,它的唱腔分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多板腔体。演唱方式兼具清唱与对唱,徵调式较多,音阶排列常为sol、la、xi、do、rel、mi、sol。 壶关秧歌的唱腔常用板起板落或眼起板落,音域大体在e-g1之间,旋律多四度、五度跳进,有时也有十度以上大跳进行。行腔时运用滑音、颤音演唱,语言为壶关当地方言。在传统的唱法中,多衬字、虚字出现。例如,这、就、呀得儿、喽荷、嘿呦等,起着渲染唱腔的作用。发声自然,运用本嗓,唱腔明亮、朴素。 壶关秧歌“唱多念少〞,其中板腔体结构唱腔包括“二性流水板〞“慢流水板〞“垛板〞“散板〞“紧流水板〞等。 二性流水板,也称[流水],是由长治县西火秧歌中的[平板]开展而来,节奏为2/4拍一板一眼,速度是每分钟60次,多用于叙事故事。该板式缓慢、平稳,唱词多规整的七字句或十字句,一韻到底。 慢流水板,也称[慢二性],也是由西火秧歌[慢板]开展而来,旋律和流水板根本相同,多用于青衣、老旦的唱腔,善于表现安静、苦闷的情绪,唱词一般为规整的十字句。[1] 壶关秧歌最初没有散板,在60年代左右,随着情节的需要,按照慢流水板的进行,改流水板为散节。 垛板,是二性流水板式变化而来,常用于叙事。强弱力度比照明显,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二性流水板结合成段。唱词一般以五字句为标准,也有五字句开展的十字句。 紧流水板是一板二眼的2/4拍节奏形式,也是二性流水板的变体之一,旋律进行与流水板根本相同,用来表现活泼、欢快的情节,唱词一般为七字句。 3 壶关秧歌唱词与伴奏介绍 壶关秧歌的唱词通俗易懂,与当地语言紧密结合,多用叠字手法,真实生动地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如剧目墙头记第十场: 柳叶眉,俊乖乖,双眼吊壳小灵灵。 细皮薄仁白生生,两个酒窝喜盈盈。 杨柳小腰细宁宁,头上脚下匀称称。 从以上这两段唱词可以看出,歌词为上下句结构,词句转韵自然,每句结尾运用叠字形容词,层次清晰,兼具说唱,唱词活泼、生动,形象地表述了剧种人物的性格特点。 壶关秧歌在干板秧歌时期,仅有武场的打击乐器伴奏,缺少了管弦乐演奏旋律的拖腔保调作用,表演较单调,后来吸收借鉴梆子腔剧种的伴奏音乐,参加管弦乐器,丰富了文武场伴奏。由于民间音乐不同类型之间音乐吸收与融合的特性,壶关秧歌的伴奏也结合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以及上党落子等的音乐开展而来。 4 结语 壶关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播与开展是当下应该重视的问题。就现今的演出状况来看,怎样做好壶关秧歌的传承和保护,怎样做好壶关秧歌的表演,怎样更紧密地结合群众审美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继承与保护壶关秧歌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锋,李雁云.秧歌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15-16. [2] 薛首中,杨美媛,等.山西音乐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23:273-281. [3] 韩军.山西戏曲唱腔体式研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75-81. 作者简介:孔令玲〔1982—〕,女,甘肃兰州人,硕士,长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 郭肖雷〔1997—〕,男,山西长治人,本科,研究方向:传统音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