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析[模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析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是因为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而非城市化率低许多人认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率低。支持其论断的依据是城市化率低影响第三产业的开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美、日、德等兴旺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到达60%—70%,不少开展中国家也已达40%—50%以上,我国却缺乏34%,和12年前差不多,进而导致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这种认识的误区在于把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等同于城市化率低,把城市化当作促进经济社会开展的原因,而非结果。其实质在于曲解了结构主义开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理论。结构学派的二元经济理论主张通过开展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进而实现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很显然,在这里城市化的开展是建立在现代经济部门的根底之上的。也就是说,城市化是一种结果,而非促进经济社会开展的原因。虽然,城市化的开展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但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城市化应是社会经济开展的结果。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工业的开展伴随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规模的扩大,从而引起人口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同时带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开展,进而伴随着人口更大规模的聚集。因此,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苦于无出路,并非是城市化率低,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开展不够带来的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进而导致向城市转移受阻。城市化必须与产业开展结合起来。事实上,我国目前农村的2亿多剩余劳动力,如果都由城市来消化,那么需要建设2023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200个,或增建2023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300—400个。据测算,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仅生产性投资就需1万元左右,保守估计2亿多剩余劳动力进城也需2.7万多亿,如此巨额投资,政府如何提速城市化。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并不仅仅是城市化率低,而且片面的城市化在现有条件下,永远也无法实现城市现代部门对传第2页共5页统的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吸纳。还是要靠改造城乡产业、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水平来实现。二、农民工城市就业不充分是因为就业岗位的稀缺与就业技能的贫乏如果说农民变市民意味着工业产品的销量大增,进而导致就业岗位的大增,从而实现农民工在城市的充分就业。那么,如何引发初始阶段的农民向城市转移。农民是天生的经济学家,让其离开土地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