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元月18日至21日,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调研。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阔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开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兴旺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开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开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开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开展十分缓慢、农村购置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开展。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开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开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表达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开展为根底、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