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词汇中动物意象的比照分析夏文娴内容:千百年来动物与人类在自然界共存共生,是息息相关的伙伴。在长期接触观察之后,人类总结出动物的特征、习性,发现其与人类社会的共同之处,并在语言层面进行概括。每种语言中都有动物词汇的独特含义,本文旨在比拟中日词汇中的动物意象。中日动物词汇的各种寓意均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以它们的文化意蕴也就存在着异同,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了解中日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可以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及社会心理等角度入手。关键词:动物意象影响因素比照探究一.中日词汇中动物意象的开展在日语中有许多包含动物意象的俗语,表现着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包含某种动物特征的日语俗语,明显受到外来影响,特别是中国古典文献。例如:「井の中の蛙大海を知らず」--庄子·秋水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子を得ず」--后汉书·班超传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木に縁りて魚を求む」--孟子·梁惠王中“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犹缘木求鱼也〞「老いた馬は道を忘れず」--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之智可用也〞上述的例子是含有中日读者都熟知的动物意象的俗语。这些俗语不仅在表现上简单易懂,又留着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共鸣。汉语典故的俗语几乎都具有韵律明快,文式短小精悍的特征。其所表达的寓意深刻,更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分析汉语中现有的动物词汇,可以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种是传说中的动物,如“龙〞、“凤凰〞、“麒麟〞、“蟾蜍〞等。第二种是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如“杜鹃〞、“鸿雁〞、“鹏〞、“比翼鸟〞等。第三种是人们借助发音联想的动物词汇,如“蝙蝠〞、“鱼〞等。第四种是人们根据动物自身的特征,加以主观认识而产生的,这类动物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如“马〞、“牛〞、“狗〞、“兔子〞、“驴〞、“癞蛤蟆〞、“天鹅〞、“泥鳅〞等。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是帝王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的成语中,以“龙〞来比喻的情况很多。在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就有超过120例。例如:「画竜点睛」(画龙点睛)「雲は竜従い風は虎に従う」(云龙风虎)「竜頭蛇尾」(龙头蛇尾)「竜を画きて犬に類する」(画龙不成反类犬)「竜虎相うつ」(龙虎相争)「虎口を逃れて竜穴に入る」(逃出虎口,又入龙穴)这些词汇在我国的成语词典中都可以查到,由于现在已经不常使用,所以也会人们不知道的情况,实际上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