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不同基因组类型的香蕉核型分析郭计华李绍鹏等摘要:【目的】基于不同基因组类型间的进化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染色体水平上揭示香蕉种质遗传特性。【方法】以9份不同基因组类型香蕉〔Musaspp.〕种质为材料,采用改进的去壁低渗法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霸王岭野生蕉核型公式为2n=2x=22=4L+8M2+6M1+4S,属“2A〞核型;‘百花岭野生蕉核型公式为2n=2x=22=4L+8M2+6M1+4S,属“2B〞核型;‘巴西蕉核型公式为2n=3x=33=3L+15M2+12M1+3S,属“3A〞核型;‘PisangCeyla核型公式为2n=3x=33=12L+6M2+6M1+9S,属“2B〞核型;‘东莞中把大蕉核型公式为2n=3x=33=3L+12M2+12M1+6S,属“2B〞核型;‘FHIA-17核型公式为2n=4x=44=4L+20M2+12M1+8S,属“2B〞核型;‘CRBP-39核型公式为2n=4x=44=4L+16M2+20M1+4S,属“1B〞核型;‘FHIA-03核型公式为2n=4x=44=4L+20M2+16M1+4S,属“2B〞核型;‘TMBx5295-1核型公式为2n=4x=44=4L+20M2+12M1+8S,属“2B〞核型。【结论】基于核型分析结果,绘制了9份不同基因组类型香蕉种质的核型模式图。关键词:香蕉;基因组类型;核型分析中图分类号:S66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9980?穴2023?雪04-0567-06香蕉〔Musaspp.〕属于芭蕉科〔Musanceae〕芭蕉属〔Musa〕单子叶植物,最早起源于东南亚地区[1],在植物学分类上,大局部栽培香蕉起源于芭蕉属中最大的一个正蕉组〔Eumusa〕[2],香蕉的栽培品种繁多〔大约300多个〕。栽培的香蕉类型主要是三倍体〔AAA、AAB和ABB〕,少量种植二倍体〔AA〕和四倍体〔AAAA、AAAB、AABB和ABBB〕品种〔系〕。野生类型还有二倍体〔BB〕、三倍体〔BBB〕等[3]。如今,香蕉的分类大多仍沿用Simmonds的形态学特征的传统分类法[4],但王正询等[5]认为该分类系统侧重于形态,与染色体的构成并无必然的对应关系,且易受栽培条件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缺乏较精确的理论依据,不利于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育种进程。前人[6-10]进行香蕉形态、分子等标记为主的研究,但这些形态特征为假设干基因所控制,同时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不能确切地反映各种质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核型是分类学的一项重要依据。染色体数目、核型、分带带型和减数分裂的行为可作为研究资源分类和亲缘关系的有力证据之一[11]。目前有关香蕉核型的研究甚少,陈豫梅[12]研究发现大局部野生蕉种质为二倍体,染色体数有18、20、22等3种情况。王正询[13]报道多个香蕉种质的核型及减数分裂行为,探讨了广东大蕉的分类位置。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