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分析摘要:三毛的作品以其以流浪生活为素材来源,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异国形象〞,在文坛被人所熟知与注意,对读者也形成了长久的感染力。本文通过娃娃新娘爱的寻求哑奴作品所展现的异国人物为例,说明三毛刻画的人物风格,并从形象学的角度探析其根源,分析这些形象中所表达的“自我〞与“他者〞。关键词:异国形象;形象学;自我;他者作者简介:张洁茹(1993-),女,汉,山西永济人,喀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2)-27-0-02引文:庄子书中“天之小人,世之君子;天之君子,世之小人〞似乎是三毛的寄语,她是俗人眼中的“畸人〞,却是造物怀中的“骄子〞。三毛一生足迹遍布59个国家,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旅行轨迹,成为她作品所有的素材来源,“流浪〞也是她作品永远的主题。在流浪的作品轨迹中,刻画了诸多“异国形象〞。在异国的人文风情中,她总能在不同文明的冲撞中寻找到一种平衡,用其独特的视角表达出生命情感,作品中对生活原貌的真实反映和饱含真挚的情感,文笔细腻,打动人心。一、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负盛名的作品。因为偶然一次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看到介绍撒哈拉沙漠的文章,她说“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就莫名其妙,毫无保存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这种“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带她走入那片荒凉的沙漠,也给了她此生最为幸福的六年时光。撒哈拉终年少雨,炎热干旱,植物稀少,生存环境恶劣。虽经历历史殖民且留住了很多欧洲移民,但是这片土地依然保存了沙漠游牧民族的文明。先进与落后,善良与愚昧,不同的文化对立交融,总是别样风情。娃娃新娘中“姑卡〞,一个天真烂漫、灵动、粗暴的撒哈拉威的女孩,在十岁的年纪,迫于民族的习俗就要嫁人了。在听到自己要结婚的时候不知道丈夫是谁,甚至连结婚的日期都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原本一个自由、欢快、活泼的女孩变得沉默,默默地接受家里的安排,默默地为着自己的婚礼做准备:盘发,用香料,穿深色单调的衣服……婚礼时被打扮成包着黑布的胖女子,迎合着当地的习俗与新婚的丈夫扭打,在结婚时要哭叫。短短的六天,胖胖的“姑卡〞瘦的眼窝深陷,怕自己很快就有小孩。当她一个人孤零零的被隔离在小房子时候,面对未知的婚姻生活——两性知识匮乏,不懂自己是否也会很快成为母亲的时候,多么无助,多么恐惧。她急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