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高一物理备课组〔1〕本单元是在前面力的初步概念的根底上,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明确提出力是矢量,并指出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是矢量合成、分解的普遍规律。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原因之一。必修教材对矢量的教学要求较低,如:不引入矢量符号,不要求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问题等。这是教材降低高一物理学习的台阶的措施之一。把有大小有方向的量叫矢量是矢量的一种粗浅的说法,这不是矢量的定义。矢量与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运算法那么不同。标量的合成是代数加法,矢量的合成是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很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是正确理解矢量概念的核心。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是研究以后各章内容的根底。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矢量概念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屡次应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还有时机进一步稳固提高。〔2〕合力和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替关系,学生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材通过多个实例分析说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与多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的,因此,一个力与作用效果相同的多个力之间是可以相互代替的,从而引出合力和分力、合成和分解的概念。教学中还可以举如图1-7所示的一个人提桶与两个人提桶的例子,并用图1-8的受力图,说明F与F1、F2的等效代替关系。我们通常说力作用于物体会产生两个效果:形变效果和产生加速度的效果。教材图1-15的演示是利用力的平衡,指的是产生加速度的效果相同〔a=0〕。学生实验那么是利用力的形变的效果相同。但是,在教学中勿需对力的效果问题多加什么说明,学生也是能够接受的。〔3〕“力的合成〞一节的重点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教材先介绍同一直线上两个分力的合力的求法,这些内容学生是比拟容易接受的。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应在实验的根底上提出来。我们可以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很好地结合起来。现提供两种可能的教学方法。一种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先通过教材图1-15的演示实验,分析综合提出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再让学生通过学生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另一种方法以学生通过实验探索为主,在教师举例说明合力的等效性后提出问题:合力与分力间有什么关系?指出可通过实验来寻求关系,也就是寻求规律。让同学按教材图1-15做2~3次实验,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合力、分力。同学可清楚地看到合力不等于分力的代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