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切入教材有效拓展阅读准确切入教材有效拓展阅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教材作为例子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为广阔教师所认同,对教材进行拓展与延伸越来越受到广阔教师的重视。但是,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有的拓展只图热闹,在无需拓展处节外生枝,分散学生钻研文本的注意力;有的拓展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一些与文本关联不大的材料,起不到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作用;有的拓展与文本间缺乏必要的过渡,早早结束课文教学,然后运用绘画、音乐、图片等方式向课外迁移,生硬的勾连使拓展成了外在的附加任务,显得不够自然。这些不恰当的迁移造成了对文本的伤害,割裂了学生的思维链,影响了学生阅读方法的形成,甚至陷入买椟还珠、本末倒置的为难境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教材为本,找准切入点进行拓展,是有效拓展的第一步。教材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切入点,使阅读教学从课内有效地延伸到课外。一、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拓展阅读是要知人论世的,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的理解。因此,围绕文本拓展和延伸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这些背景资料一般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以帮助学生获取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为更好地解读文本找到一面镜子。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苏轼自称闲人,你怎样理解这个“闲〞字?有学生说他身居闲职,无事可做;有学生说,苏轼是一个悠闲的人,寄情山水;有学生说,他有闲情逸致,有闲适的心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所偏颇,那是因为文章年代久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对作者的生平又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这时可以给学生补充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的相关内容,当读到“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小人牵着大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