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抗震救灾方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一、疫情监测二、食品卫生三饮水卫生四、环境卫生五、病媒生物防制六、消毒处理七、化学中毒预防和处理八、尸体处理九、心理危机干预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以人员抢救和伤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一、疫情监测二、食品卫生三、饮水卫生四、环境卫生五、病媒生物防制六、消毒处理七、化学中毒预防和处理八、尸体处理九、心理危机干预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以人员抢救和伤员救治为主,此后,灾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即应全面展开。为了及时发现灾区和灾民中发生的传染病爆发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头,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应及时启动灾后应急疾病监测机制。一、在灾区前线救灾防病指挥部或指挥中心设立疾病监测组负责应急疾病监测方案的具体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解释和监测报告的撰写,向指挥部报送并向各灾区指挥分中心反响监测信息。必要时,组织监测数据分析会商会议,研判疫情形势,研提控制措施建议。二、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根据灾害发生时的季节特点、地理区域特点、灾害程度、灾民数量及年龄结构特征、灾民安置方式以及当地既往传染性疾病谱和流行水平,确定应急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可根据救灾工作的开展进程和需要,适时调整。三、报告人和报告方式。报告人一般应包括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的固定和流动医疗点、医疗队的医生、现场疾控专业人员。为了保证监测系统能够掌握每个灾民安置点的第2页共3页传染病或因病死亡发生情况,在未设固定医疗点的安置点,应指定人员每天在安置点询问了解疾病病症和发生人数等,向指定信息收集点报告。在灾害的初期,可采用报告。通讯系统恢复后,可填报报表,用或电子邮件向指定的信息收集单位报告。四、报告内容和报告收集方式。报告内容可分两类,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除按传染病报告标准报告法定传染病病例和聚集性传染病事件外,各灾民安置点及固定、流动医疗队应进行传染病病症及死亡报告。发现鼠疫、霍乱、炭疽、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及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时,应采用最快捷的方式立即进行报告,其他传染病或病症报告,可每日报告或每半天向指定疫情收集单位报告一次。各指定疫情信息收集点应确定联络人、联络、电子邮件地址,通报给各报告单位(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医疗站、流动医疗队、流动和固定防疫队等)和报告人。各疫情收集点还要及时掌握各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