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oc
下载文档

ID:508982

大小:12KB

页数: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校企 合作 模式 计算机科学 技术 专业课程 设置 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课程设置研究 李伦彬 苏丹 刘心声【摘要】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与企业需求不符,存在就业即失业的现象。对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模块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并采用 2.5+0.5+1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新的课程设置,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实现与企业无缝接轨。【关键词】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一、研究意义 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人数持续增长,但其培养质量并不理想,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与企业和市场要求存在差距。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相对缺失,并缺少综合实训项目课程。这些问题都会造成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降低,阻碍培养目标的达成。通过接触和了解,现已毕业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也普遍表示在学习阶段没有获得良好的工程能力增长,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不符,因此在就业招聘中屡屡碰壁,这些问题亟待被研究和改革。二、课程设置 企业合作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一)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两部分。通识必修课程是针对学生进行政治素养、理论水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基本能力培养而设定的课程。通识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的科学精神,心智健康、情操高尚、品格崇高的人文素养。通识选修课由学校统一设置,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资源的综合性优势,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与健康生活类、创新教育类、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类共五类课程。(二)专业课程模块 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就业方向以及学校和专业的办学特色,灵活开设“Java 行业应用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两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采用2.5+0.5+1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第 1-5 学期课程在学校完成,主要由学校师资授课;企业在特定课程/实践环节派遣企业师资到学校授课。第 6 学期课程在企业基地完成,由企业师资负责授课。这部分课程均为专业特色课程,并直接与企业用人挂钩。第 7、8 学期,企业推荐学生进入各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设置方案包括两个专业方向的主要必修和必选课程、课程设计实训、综合项目实训、专业技术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和毕业设计等。Java 行业应用开发方向就业目标包括 Java Web 开发工程师、实施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等。主要必修和必选课程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及认知实习、C 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 语言课程设计实训*、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 SE 课程设计实训、Java EE 课程设计实训、Java 开源框架课程设计实训、现代 Web 前端课程设计实训、Java 中间件、企业级应用综合项目实训、毕业设计项目实训、职业规划和职业素质、毕业论文及实习等。移动应用开发方向就业目标包括 Java 开发工程师、Android 应用开发工程师、实施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等。主要必修和必选课程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及认知实习、C 语言课程设计、Java 语言课程设计实训、数据库原理与应用、Android 课程设计实训、软件工程导论、Java EE 课程设计实训、Java 开源框架程序设计、Java 开源框架课程设计实训、移动 Web App 课程设计实训、Android 高级课程设计实训、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职业规划和职业素质、毕业论文及实习等。(三)实践环节模块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强实踐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四)创新创业模块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机融合,设置 8 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实施完全学分制。本模块由创新创业理论、创新能力与创业实践、素质拓展三个子模块组成,其中创新创业理论子模块 3 学分,学生必须修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能力与创业实践子模块 2 学分,可通过进行创新实验、参加科技竞赛、参与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开展创业实践等方式获得学分。素质拓展子模块 3 学分,由素质拓展创新体系组成,可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党团课培训等方式获得。三、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科技前沿专业。只有不断改进自身的课程设置,除旧列新,增加实践课程教学量,加强学生实习时间和监管,才能真正从社会实际出发,培养出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竞争能力和就业能力。参考文献:1施星雨,河北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河北师范大学,2018.2龚平,转型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化以梧州学院为例,梧州学院学报,2018.3杜建国,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内江科技,201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能力为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SJGY020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JGY0207)。作者简介:李伦彬(1982-),男,山东济宁市人,研究方向:软件工程,本科,副教授;苏丹(1972-),女,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本科,教授;刘心声(1969-),男,山东省鄄城县人,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本科,教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