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调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探讨:以喜爱度、对专业的奉献度、重要度为指标,调查不同年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对各类课程的认知程度,从学生视角分析不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结果说明: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兴趣爱好差异较大,而兴趣与课程对专业的奉献度有相关性,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增强操作性较强、实用性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将公共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等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急需改革的重点。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学生;问卷调查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076-04一、引言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群众化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而决定该核心的是教与学的交融与课程体系,作为“授体〞的教师和作为“受体〞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不少高校,针对教师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制度、监督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但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我们强调的“以学生为本〞只是单一地强调学生的地位,并未将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体系中。即使再优秀的老师,再好的教学手段,学生不愿学、不努力学,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色、知识体系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却无视了作为课程“受体〞的大学生,“授〞与“受〞的有机融合才能确保优良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年〕中将原地理科学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新专业,调整后的新专业与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二级学科保持了一致性,但如何使两个新专业及能延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又符合社会需求和形成特色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始于1998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路、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与强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已形成了具有各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及培养方向。2023年,第一批新专业学生已进入大三,很多高校已在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赵映慧等对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强化了实践课程,杨立国等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