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docx
下载文档

ID:502596

大小:30.21KB

页数:1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回归教育常识 2023 年读 回归 教育 常识 有感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寒假期间应学校要求读了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全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刚开始阅读时,觉得虽然书名和自己的日常工作很贴近,但是很多文章都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读起来并不是那么生动有趣。都说付出总会有收获,读着读着,自己也逐渐地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起来。 作者的视野很广,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是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科学的思维、没有深入的体验,他是写不出这么多文字的,光凭这一点很多教师应该感到汗颜,包括我自己。想到自己平时写一两篇论文就感到非常不容易了,有时候有想写的冲动,但是限于阅读量缺乏、水平不高,难以下笔行文,因此很多东西是一再拖延推迟,好似患了严重的拖延症。作者不是一般的老师,他是XX省XX县区教育和科学局局长、党委书记,还兼任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参谋等职务,之前已经出版了管理心智修炼校长力我的教育心旅等著作。曾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评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体育局长〞、“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还能著书立说,并且著作等身,实属不易。 让教育成为教育应该是教师的根本理念。汤勇指出。“教育最根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开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开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教 1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孩子在他的校园里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是他们的校园生活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开展,不仅让孩子拥有分数,而且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常识。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注重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人。这是常识。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孩子尊重教师,天经地义。教师尊重孩子,既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崇高师德的表达。这是常识。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预。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孩子成长需要陪伴,而不需要过多干预;需要呵护,而不需要一味溺爱;需要引导,而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这也是常识。校园文化,乃至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其生成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历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打造’出来。这也是常识。〞这些真知灼见都是大实话,没有这些根本常识的坚守,我们的教育只会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功利化。 让教育成为教育需要良好的教育办学气氛。回归教育常识有一篇文章——“过热的课外辅导会将孩子引向何方〞,我看后心里五味杂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自己班的有些学生周末报了五六个培训班,两天时间根本停不下来,既累家长也累学生。还记得之 2前火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孩子,请适应这个竞争的时代。其中写到:“因为他们在课堂学习之余,周末针对性培优班里这类型的培训太多了。教育再这么办下去,还要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做什么呢。教育培训机构几乎已经决定了小孩们的命运前途。因此,汤勇也痛心疾首,感慨到:“如果孩子们的身心空间被各种辅导、各种补课填得满满的,如果孩子们的灵魂世界长期蜷缩在毫无表情的试卷分数下,最后毁掉的不仅是孩子们创新、创造的品质,还有可能是孩子未来的幸福,乃至孩子今后行走社会的能力。〞 教育是良心事业,需要淡泊,需要宁静,需要沉着,需要坚守,需要“上善假设水,静待花开〞的教育情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新的学期,希望自己,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教师,能够以淡薄宁静的心态教育孩子,不急不躁,做好引领学生的这条大鱼,用自己的微博之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接近教育本质的英语课堂。 3 第二篇:【教师成长】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教师成长】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张新艳 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汤勇是XX省XX县区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阅读和写作,而且每年出版一本著作,在教育系统有较高的知名度。回归教育常识是他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书中的大多数文章反映了他过去一年对"教育常识"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教育要回归常识,这是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常识,该如何去做,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遵循孩子身心开展的规律 教育的根本常识之一,就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开展的规律,在孩子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创设适合于孩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气氛,帮助孩子自主成长。 在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游戏、玩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了解、探究世界最为重要的方式。在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看来,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童年的快乐生活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科研事业。达尔文小的时候整天掏蚂蚁窝、捉蝴蝶、摸鱼虾、研究臭虫,就是不愿意学习。他的父亲气急败坏,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样都不会干,将来会丢全家的脸。"但他的父亲有一点好,没有严厉禁止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也给这个世界养育了一个伟人。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个名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实现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被人们称之为神童。5岁那年,辛格方案用2023天的时间跑完500公里的行程,但就在他准备启程的时候,被警方叫停了。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因为尊重孩子身心开展的规律,才会有"要孩子,不要神童"的抉择。看看现在媒体推波助澜的各种娱乐活动,有很多年纪很小的孩子也参与其中和成人一道竞技;看看某些幼儿园,竟然在园里给孩子举办集体婚礼,园长和家长都乐此不彼。这些完全违背教育常识的事情一再出现,以至于大家见怪不怪了。不尊重孩子身心开展的规律,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兹说:"我们非常留意和尊重儿童的时间,我们真的需要放慢脚步,给予儿童所需要的时间,我们需要等待孩子。" 二、遵循教育的规律 怀特海反复强调,教育的目的为了激发和引导孩子的自我开展之路。孩子的自我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开展。孩子来到学校,文化课的学习只是其中的学习内容之一,还有比之更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道德观念的提升、社会运行规那么的体认、待人处事方法的学习、好奇心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等。尊重教育规律,就是要让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在这诸多方面都能得到开展。 美国营养学家戴维斯在研究了当下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疾病特点之后指出,当下的人们具有"相对营养过剩,绝对营养缺乏"的特点,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的绝大调整,人体摄入的某些营养过多,但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很多微量元素却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今天的教育,也面临着和饮食相同的问题。戴维斯说,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关在一个叫教室的地方,过量地灌喂给学生诸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学生却很少有时机摄取其他微量元素。最可怕的是,大家都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依然拼命地将各种所谓的营养成分强灌给学生。 二是自主开展。陶西平先生所提出的"阳光法那么",很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他说阳光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加选择地照耀着所有的人;二是阳光不代替你生长,但为你创造有利于生长的环境。教育也是如此,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为每一个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让其能够通过这样的环境得到有效的成长。 教育的公平,是近些年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从时机公平、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近些年我们已经看到了政府在这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其效果会逐渐显现的。 三是主动开展。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信息时代知识又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这样巨大的矛盾冲突要求今天的人们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必须成为主动学习、主动开展者,才能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和教师都无法替代。每个孩子都是好学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呵护他们的这种向学之心,在关键的时候帮扶他们一把,让他们拾级而上。判断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就看学生是主动自觉地学习,还是在外界的逼迫下学习。萧伯纳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儿童追求知识,而不是知识追求儿童。"也特别突出了主动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强压式的学习,包括整堂灌输、大题量的作业和练习、频繁的考试和排名,等等,期望以这样的方式逼着孩子不敢懈怠。但这样做恰恰违反了教育的常识。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这句话,希望广阔教育工作者仔细品味。 三、遵循家庭教育的规律 其实,上述的遵循教育规律中,已经包含了家庭教育的诸多讨论。但我这里还是想把家庭教育中的一件事情拿出来,再做一些讨论。这件事情就是——陪伴。 在汤勇的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中,我读到了这样一件事:2023年上半年,广州发布了一项对全市12个区县的家庭教育调查报告,其中,亲子间的沟通障碍,竟成为本次调查的重大发现。为什么最亲的人之间反而出现沟通障碍。汤勇认为:一是现在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二是一些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却喜欢做甩手掌柜,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自己忙自己的事情。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文化课的学习注入了太多的热情,凡孩子点点滴滴的课余时间,都被家长利用起来,送到了各种辅导班之中,也无形中阻隔了孩子和家长的沟通。 很多年轻的父母自己就是独生子女,养育的孩子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陪伴。不仅自己的家里找不到同龄人,在自己的周围也很难找到玩伴。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所谓的成长,都把他们圈了起来,或放在了各种辅导班中。因为缺少陪伴,成长中的很多思想、情绪、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很难得到化解,持续积蓄在自己的心中,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一位班主任老师的调查就发现,小学生自虐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令人触目惊心。 真正的家庭教育在于陪伴——陪孩子说说话,陪孩子读读书,陪孩子看看动画片,陪孩子走进大自然,陪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陪孩子慢慢长大。要通过陪伴,修养孩子有关爱、信任、理解、责任、尊重……等事关孩子一生成长的品格,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关键步伐。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都于童年时期缺少陪伴、缺少关爱、缺少根本的信任、最起码的沟通有关。 教育只有回归常识,孩子才有可能健康成长。 第三篇:读回归信念有感读回归信念有感 陈润秋 拿到回归信念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快开始翻开阅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