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136-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年第33卷第23期(总第547期)西江苗寨隶属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主要包括羊排片区(也东和羊排)、东引片区(也通和东引)、南贵片区(南贵和养蒿)、平寨(平寨和欧噶)共8个自然村寨,即4个片区。截至2020年底,该区域本地居民共1319户(5102人),其中苗族占比99.5%,为典型的民族旅游村寨,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馆”。早在1982年,西江苗寨就凭借其苗族文化资源优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民族风情旅游景点。此后的近30年间,一直处于村民自主经营阶段,直到2008年,在政府将其作为“核心力量”的导向下成功逆转。因此,西江苗寨成为旅游发展研究、特别是乡村旅游研究以及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典型案例地,而研究成果丰富。1西江苗寨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特征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通过对主题为“西江苗寨旅游”或“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或“千户苗寨旅游”的有关文献进行高级检索,时间限定为2012年1月—2022年5月,检索日期为2022年5月28日,得到符合条件的文献310篇。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剔除新闻报道、会议征稿以及明显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173篇有效文献。对文献统计,发现关于西江苗寨旅游发展的研究在波动中保持平稳,各年度论文发表数量见图1。发文量//篇图1各年度论文发表数量2西江苗寨旅游发展研究进展2.1“西江模式”及经营管理研究西江苗寨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外生性的制度嵌入[1]使其形成了一套为其他民族旅游地提供“做法”和“经验”的运行体系——“西江模式”。在成功经验的助力下,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民族村寨旅游地社会治理格局。但“西江模式”下的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迷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索。吴亚平等[2]从制度安排的视角出发,借由核心力量导向的差异,反映出当地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运行体制,在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权益会被侵吞,容易触发矛盾。刘俊[3]从法制维度,通过分析在西江模式运行过程中所凸显的法制问题,认为旅游规划固然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但依法而行更是其中应然命题。李胜杰[4]从社会伦理视角,关注西江苗寨发展乡村旅游业在生活环境以及文化方面带来的影响。吴学成等[5]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以满意度和期望值来测评西江苗寨的旅游服务质量,结果表明两者差异较大,其旅游服务质量水平较低。对于西江苗寨旅游发展的未来“可能出路”,以民族文化、社会效益、法制保障的良性互动作为价值归宿[3],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