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大众文艺一、引言中国古代诗歌是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与历史缩影,双关(pun)则是蕴含了民族文化与智慧的人文宝库之奇葩。根据《辞海》的解释,“双关,即修辞学上的修辞格之一,是通过利用词语同音、谐音或一词多义的现象,使其达到具有双重内涵与意义的作用,进而表现作者意图。”具体地说,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然而,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发音体系、文字构词以及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译者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在语音和意义上都相似的语汇,双关语的翻译也就显得尤为困难。因此为了在展现原文的同时,又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常以归化异化策略为理论视角,通过具体例证进行分析比对,寻求两者平衡,并为翻译实践做理论基础。本文将以归化异化理论为视角,用具体例子研究分析其在李商隐诗歌中双关语的英译效果,将西方翻译理论与中国古诗的翻译实践相结合,以期寻求古代诗歌双关语传译的理论指导。二、理论框架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提出并简单描述了两种翻译的途径,但并未明确其定义与具体术语,后于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中首次且明确地提出归化异化理论概念,并使其得以广泛传播与实践应用。在韦努蒂的翻译概念中,归化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1],也就是译者尽可能地向目的语言读者靠拢,采用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读者易于接受、理解译文。该策略虽然能准确地将双关语义传达给读者,但过分强调译文通顺流畅,因此通常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源语的表达形式,以避免矛盾与误解;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2],也就是译者尽可能地向原文作者靠拢,故意与常规的目的语翻译习惯相悖,而顺应源语的表达方式与内容,尽量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性、差异性和异域性。该策略虽然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特点,但在双关语义的传达方面,仅仅通过读者自身对译文的表层理解与联想,很难使原文信息与内涵完全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因而难免丧失原文的部分内涵与意义。三、前人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及理论视角层出不穷,也成了众多翻译爱好者及从业者的关注焦点。顾正阳(2003)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