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哲学的三个面向:过去、当下与未来莫斌*首先热烈祝贺北京大学汉语哲学研究中心成立,多届汉语哲学论坛的举办结出了丰硕果实。听了前面诸位前辈的发言,非常受启发,我从自己的编辑工作谈一点粗浅体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汉语哲学的三个面向:过去、当下与未来”。(1)面向过去的汉语哲学,始终为自己的“出生证”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和论证。中国学界曾出现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争论。这场争论既代表了人们对哲学的不同定义,又表达了中国人渴望让哲学讲汉语的心声。无论如何定义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哲学,从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就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关于哲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赵敦华教授曾提出,中国古代虽无哲学之名,却有哲学之实。20世纪伊始,哲学在中国开启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历程。这个转型包括三个趋势,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西方哲学处境化。“三化”的提法直面当前关于“如何做哲学”和“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作者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汉语哲学的三个面向:过去、当下与未来73随着这一百多年来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当“以西释中”和“以中释中”两种常见策略都已不足以改变当下中国哲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时,当代中国学人已经触摸到“汉语世界”的一些本原性哲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意义,回应这些问题则源自“汉语世界”独特的思想传统与精神结构。今年2021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评选,在哲学组这边,孙向晨教授的《“汉语哲学”论纲:本源思想、论域与方法》入选。该文的颁奖词中提到,中国学者“对汉语表达的思想是否哲学、能否进入世界哲学之林等问题进行了宏观思考,把中国思想中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要素呈现出来。让哲学讲汉语是几代中国哲人为之奋斗的理想,‘汉语哲学’的构建,体现为达此理想的重要探索。文章提出了一种未必被普遍接受但却富有启发性和原创意义的哲学图景和方法”。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汉语哲学能否成立?理论界对这个问题成立与否的共识与分歧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汉语哲学证成的“开端之问”。“开端之问”的深化是汉语哲学如何回应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语言与思想的秩序始终孕育在时间性与空间性之中,汉语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等等需要得到足够的论证与说明。比如,韩水法教授就曾提出,汉语哲学的正当...